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admin 2023年02月20日 151次浏览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副标题):无 ;

(作者): 许知远 ;

内容简介:


引言 逃亡

一个青年匆匆闯入日本驻清公使馆。他额头宽阔,鼻梁挺直,面色焦急,要找代理公使林权助。这一天是1898年9月21日午后,阴,炎热异常,北京秋日的清爽尚未到来。[1]

日本公使馆是“一栋单层砖木结构的平房……正立面七开间,中砌砖作拱券式的大门”,带有明显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门顶檐上的女儿墙上又砌了三角花。它的设计者片山东熊曾入读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最早接受西方训练的建筑师之一。[2]

公使馆的建筑风格也是日本身份的另一种隐喻:渴望西方却仍深植于东方。它所处的东交民巷正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缩影。它的历史足以追溯到元代,南方稻米经由大运河运到此处交易,因此得名江米巷。到了明代,一些重要衙署、王府与寺庙开始在这里兴建。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四夷馆也设立于此,“特设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又增设暹罗(泰国)”[3],这是中华帝国眼中的异域世界,外来者总是朝贡者,臣服于帝国的繁盛与文明。由于“江米”与“交民”读音相近,巷子逐渐被称作“交民巷”,又变成了“东交民巷”,它不再仅指一个巷子,而是一片区域。清代的东交民巷更为喧闹,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都在巷子西口,而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则在另一端。

巷子的意涵在19世纪后半叶再度发生改变。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烧毁之后,清帝国终于同意英国与法国在北京设立使馆,这意味着中国人与外部的关系已彻底转变。这些“野蛮人”与昔日“四夷”不同,他们更强大,还有自己独特的文明。

英国与法国之后,俄国、美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奥匈帝国先后到来,建立使馆。这条曾经用作稻米交易的狭长巷子,如今变成了一个西方建筑、生活方式的展览场,空气里经常飘荡着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先生著名的铜管乐队演奏的曲子。与上海、福州、宁波、广州的租界

目录预览:

​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十三邀"许知远五年积淀的转型之作,"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展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青年梁启超。历史现场的情感书写,以世界视角纵览变革时代)
自序 一个青年变革者
引言 逃亡
第一章 茶坑村
第二章 学海堂
第三章 春闱
第四章 狂生
第五章 战争
第六章 上书
第七章 改革俱乐部
第八章 时务报馆
第九章 主笔
第十章 海上名士
第十一章 在长沙
第十二章 保国会
第十三章 定国是诏
第十四章 咸与维新
第十五章 政变
致谢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