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革命
;
副标题:无;
作者: [美]李海燕;
内容简介:
1 导言:
与爱何干?
刘铁云(刘鹗,1857—1909)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创作的通俗游幕小说《老残游记》(1906—1907)素来被视为社会批评小说之一种,而在其书的自叙中却专门围绕“哭泣”一事展开详述,不免令人费解: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2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作者笔名]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老残游记》自叙)
在评述刘鹗此篇自叙之前,我想先谈一谈人类学家苏拉米兹·波特(Sulamith Potter)论述乡土中国情绪(emotion)
[1]
文化建构的一篇文章。在该篇文章中,波特将中西方的情况作了对比,认为情绪在西方社会中有着优越的地位;而在中国,情绪则是一种去价值化的社会力量。波特不乏反思性地提醒我们,情绪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合法基础,是“我们”认识情绪时最基本的前提假设之一。西方人相信,社会关系以情绪为基础得以建立与维系,任何一种没有以情绪真实性为根基的关系,都贫乏无力,而终将消解。因此,西方人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努力,发起、维护并加强彼此间的情绪纽带,对个人感觉的表达与表现予以高度重视。治疗文化(therapeutic culture )便是这种倾向的一种典型体现,它的特点是持续而广泛地关注心理过程,对其“必须加以定义、解释、表达、分析、理解和利用”( 1988,184)。感觉的表达被我们视为用以建立并更新社会关系的工具。诚与真的文化准则,让人们有必要使自己的内在生活与外在的社会秩序的要求保持一致,否则会被人视为虚伪(另见阿布-卢赫德,19
目录预览:
心灵革命
版权信息
目录
致谢
文献缩写
导言: 与爱何干?
情感的话语:一则概观
感觉的结构
关于术语的说明
第一部分 儒家的感觉结构
第二章 美德情感
第一章 “情教”
第二部分 启蒙的感觉结构
第四章 爱情的微观政治学
第五章 性的历史认识论
第三章 浪漫主义的时代
第三部分 革命的感觉结构
第七章 心灵的革命
第六章 民族同情的问题
结论 现代性的内部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