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admin 2024年03月20日 50次浏览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

内容简介:


引言

在《迷失方向》的最后一章里,我引入了一个论题,认为工业时间客体已成为20世纪的决定性因素:

程序工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信息传媒工业,大量地生产着时间客体,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被上百万个,有时是上千万、上亿乃至十几亿个“意识”同时收听和收看:这种时间上的大范围重合使事件具有了新的结构,与这一新结构相对应的,是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新形式。2

此外,我在封底处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提到了这一观点:

当某一客体的时间流与以该客体为对象的意识流相互重合(例如音乐旋律),那么该客体即为“时间客体”。在新的时程区划中,全世界人的“意识流”与程序工业产品的时间流相互重合,其结果是“事件化”过程(“到来之事”,发生之事,使时间与空间相像、相结合之事的“事件化”)受到了震撼。同时,这一震撼也影响了生物事件,支配着数字化的“即时性”。

对记忆的工业化进行分析,意味着再一次提出“综合”这一哲学问题(意识流统一性的综合,判断力的综合),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与无法对代具这种“综合”进行反思的东西相互分离。3

从代具性出发来反思“综合”的问题,这便是我们在本书中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而进行的思考的核心。

自《迷失方向》出版以来,以被普遍称为“internet”的众网之网为核心,紧凑的数字化进程成了刚刚落幕的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主要特征,而与此同时,工业时间客体的普及骤然加速并复杂化,在此背景下,“综合”这一哲学问题便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因特网其实就是数字设备之间的一种互用性协议,即TCP-IP协议的应用,这一协议使无数新型服务、工具和用途相继出现,与此同时,它与文本、图像、声音的各种压缩标准相结合,导致了被称为“信息科技、远程通讯科技、视听科技的聚合”这一广泛存在的现象。不仅如此,随着移动通讯设备、车载电子设备以及最新的UMTS多媒体移动通讯协议的发展,冶金技

目录预览:

​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人文与社会译丛)
扉页
版权信息
告读者
引言
第一章 电影的时间
1.故事欲
2.烦恼
3.电影的两大根本原则
4.“电影幻觉”的意识
5.“库里肖夫效应”
6.遴选、准则与记录
7.录音的启示
8.再论《访谈录》
9.《美国,美国》
10.重复与无意识
11.《四点整》里的前摄
12.《蚀》
13.他者的时间
14.电视
........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