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
副标题:无;
作者: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内容简介:
中文版序
本書的核心論點,就是在十八世紀至一八六○年間,清帝國開始了一場由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變。本論點既已構劃於此書之中,此處我則想藉此機會,在這篇序中再次把兩項值得更強調的重點複誦出來。其一,是清朝與準噶爾之間的長期戰爭所具備的重大意義。在對準噶爾戰爭中,清朝那巧妙的情報蒐集與戰略布局,使其得以逐步削弱並最終克服了準噶爾這個勁敵,而這些手法歷史學家們猶未完整重構出來。對清朝的皇帝以及官員們而言,在這些複雜的戰役中,他們必須在一大片廣袤遼遠的土地上蒐集情報,同步考慮一大群涉入者各自的利益算盤,包括西藏、土爾扈特蒙古,北向經裏海至俄羅斯、哈薩克乃至瑞典。在雍正宮廷中,藉由在清政府服務的耶穌會士之助,備製了首創的一批地圖,這證明了清帝國在此時期對中亞所投入的關注。筆者個人的研究主張,對於清帝國而言,無論在海疆或陸路皆至關緊要的英屬印度這個強權,是個較諸準噶爾政體而言,更為散逸難解的現象。在這個基礎上,本研究把清朝對準噶爾戰爭之表現歸類到屬於「邊疆政策」而非「對外政策」。即便如此,在對準噶爾戰爭的種種舉措中,清廷實際協調出的樣貌,比起一八六○年以前其他各方面,可以說是最接近一種融貫的「大戰略」的情況。清廷之得以建構出這麼有效的戰略,即使只是因為其對準噶爾更加了解,而這種了解即使只是因為準噶爾對清廷而言比起英屬印度更為熟悉,我們也不該就此貶低清廷在內亞與中亞那大膽且精密的作戰。再者,許多首次警醒清帝國有關當代印度政局發展的情報渠道,都在準噶爾戰役中就已開啟了。清朝對準噶爾政策及其在後來面對歐洲各帝國之威脅的回應,有必要再做更多的研究。
在時間序列的另一端,決定將本書的最終分析定於一八六○年左右,則是基於篇幅上的要求,並不意味著此後的事件就不那麼重要。我主張,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提出的世界觀,隱隱具備革命性的潛力。在這個世界觀當中,可以把地理學資料置入一個整合式的看
目录预览: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導讀 清朝的情報蒐集與邊疆政策的轉型 蔡偉傑
中文版序
致謝
翻譯說明
導論
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重構清朝地緣政治的世界觀
本書的計畫
關於「印度」的說明
【第一部分】清帝國的世界視野
第一章 許許多多的印度
清初中國的外國地理學常規
清初印度觀,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第二部分】鍛造一個多民族帝國:邊疆政策的頂點
第二章 征服新疆與「欣都斯坦」的出現,一七五六─一七九○
乾隆宮廷學術成果的元素
「欣都斯坦」及其戰略重要性,一七五八─一七六四
乾隆朝對綜合印度知識之企圖
小結
第三章 圖繪印度:製圖學脈絡下的地理不可知論
康雍時期之宮廷測繪
乾隆朝宮廷測繪地圖之創生
宮廷測繪地圖上印度之複合圖像
宮廷測繪與耶穌會士地圖之證據地位
小結
第四章 發現「披楞」:從西藏看英屬印度,一七九○─一八○○
一七九○年之前清朝對喜馬拉雅山以外區域的認識
英清接觸的第一步:廓爾喀戰爭
廓爾喀戰爭對馬戛爾尼使團的影響
馬戛爾尼使團的餘波
戰略、地理學與資訊流傳
小結:乾隆朝的結尾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第三部分】轉變的時期,一八○○─一八三八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