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十讲
;
副标题:无;
作者: 楼巍;
内容简介:
第三讲
语言和世界的先天秩序
1.
对象
本节我们继续前面的讨论,汽车模型和可能的撞车场景处于一种完善的描画关系中,这个描画系统的成立要满足前面提到的那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使得任何的模型都是关于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撞车场景的模型,二者的必然联系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那么,语言的情况呢?
维特根斯坦的想法很简单,为了让语言成为关于世界的图画,为了建立语言和世界的必然联系,我们首先需要在语言中找到类似汽车模型那样的东西,在世界中找到类似真实汽车那样的东西。其次,前面也说了,使得模型的可能配置和汽车的可能的撞车场景一一对应起来的乃是“空间形式”,因为大家都是三维的东西,所以任何两个三维的汽车模型都可以表现同样三维的真实汽车相撞的场景,比如是追尾了,还是一辆把另一辆撞成了侧翻,撞击的角度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既然这样,那么语言中应该也有与这个“空间形式”相对应的东西。
《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答案清澈而简单:语言中与汽车模型相类似的是名称,世界中与真实汽车相类似的是对象。基本命题直接由名称构成,基本事态直接由对象构成(“直接”的意思是不借助任何其他关联物,而是像一条链条的各个环节一样直接衔接在一起),使得二者具有相同可能性的,换言之就是使得名称和名称的一种可能配置总是可以描画对象与对象的一种可能配置的,就是逻辑。
我们已经从汽车模型的例子中得出很多与语言有关的重要结论了,这些结论必然也适用于世界,可以说早期维特根斯坦把语言学和本体论(ontology)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它们形成了一种绝对对称的关系。
我们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本体论”。
哲学不是科学,但我们可以用科学来做个类比。经验告诉你水是凉凉的(如果没被烧开的话),是流动的,是透明的,是没有味道的,但是科学告诉它本质上其实是一堆水分子,水分子是有其结构的,构成这个
目录预览:
维特根斯坦十讲
第一讲 “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第二讲 语言是世界的图画
第三讲 语言和世界的先天秩序
第四讲 不可说和显示
第五讲 回到粗糙的地面上
第六讲 反本质主义
第七讲 遵守规则的悖论
第八讲 私人语言的问题
第九讲 驳斥罗素的“归纳原则”
第十讲 知识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