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admin 2025年05月26日 38次浏览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翟学伟;

内容简介:

自序

当我还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时,心中对教授职位充满敬意。不料一次与一位教授聊天,却让这份敬意打了折扣。他说:一个人真正的学术之路是从当上教授开始的,因为你如果一心只想评职称,就免不了会花心思来揣摩当教授的捷径,诸如什么时髦就写什么,什么易于发表就研究什么。而好的学问是要沉下心来运思的,急不得,也催不得。可评职称好比“催命符”,它会逼着你拿出一堆应景的成果来充数。唯有教授职称评上了,心定了,才会回到自己想做的研究上去。而就在我听得更加向往这一职位时,他话锋一转,又道:其实你真当了教授也就写不出什么了。既然(评)上了教授,那么各种约稿、讲演和会议邀请,会让你忙得不亦乐乎,就算怎么煳弄,都会有期刊、出版社、读者、听众买你的账。你忘乎所以,穿梭于各种学术会议,结识各方名流,时不时参评各类奖项、课题,被人恭维,久而久之也就被惯坏了,忘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可见,当教授好似一个学术陷阱,究竟是个人学术生命的开张还是结束,不得而知。

我从小在南京长大,常听一句本地话叫“抬了混”。我觉得这句话真是形象至极,生动揭示了“混江湖”的秘诀。它的含义是一个人能走多远未必在于其脚力,而在于是否有人给他抬轿子,或者说,一个人能否混出名堂,不在于有没有本领,而在于有没有人脉。小时候读《水浒传》,看到那么多英雄好汉拜倒于宋江脚下,怎么也不能理解。或许那个年纪的我,只崇拜那些武艺高强之人。直到走上了社会学之路,学习了社会学的知识,才知道,一个人自己有没有本事有时候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时候,要有人给他捧场。由此说来,“抬了混”实在是点出了中国人做人做事的一条法则,让那些原本高大上的社会学理论在这里搁浅,还不如一句地方土话说得明白。受此法则的激发,我自打步入社会学研究领域起,就放弃了对“正统社会学”的追随,沉浸于“人情与面子”研究不能自拔。说实话,选定这样的方向,就开始和自己过不去了

目录预览:

​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翟学伟作品集)
自序
理论与方法篇 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孝:试论儒家道德的社会实践
儒家的关系自我及其困境
“语言游戏”与作为社会学方法的训诂学
实践篇 儒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人情与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附录 我的本土研究三十年
参考文献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