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在碑志 五代武人之文
;
副标题:无;
作者: 山口智哉 李宗翰 刘祥光 陈韵如 柳立言 编著;
内容简介:
前 言[1]
与南方诸国相比,北方的五代(梁、唐、晋、汉、周)一直被学人认定是乱世,而主要的乱源是武人。无可否认,这是真相,但只是部分而非全部的真相。要发掘更多甚至更重要的真相,理应利用墓志碑铭,一则因为它们是许多国史传记的前身,二则它们对墓主家人、仕历和婚姻的记载,远多于正史。不难发现,不少在朝廷或在地方上足以致乱或致治的武人,凭着武功起家之后,他们的家人和后代都兼学文武,有些学习文事,有些学习武功,有些兼习两者。他们也兼仕文武,有些是文官,有些是武官,有些先后兼任。有时他们也兼治文武,有些在文事有治绩,有些在军事,有些兼得鱼与熊掌。当然,他们也文武通婚,与文人气味相投和利益一致。两个问题油然而生:其一,武人在五代和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是否必须重估?甚至连宋代在历史分期如“唐宋变革”的角色也要重估。其二,利用墓志碑铭作为论据,应如何克服“隐恶扬善”“以虚为实”或“这些不过是墓志题中应有之义”的疑虑?
对五代武人,三位专门研究军政的老、中、青学人的观点如下:
王赓武(Wang Gungwu)的名着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及其中文版《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至少经过一次修订和两次重刊(1963、2007、2014、2015),[2]但对武人的评价不变。王氏没有否认五代道德混淆、无法无天和紊乱脱序,但认为这些描述无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发展,而“新的探索应摆脱儒家的先入为主(Confucian preconceptions),……那是苛严和缺乏同情心的”。[3]于是,王氏只探讨军权,主要是天子亲军的重建和争雄,但至少留下五个尚待探讨的疑问:
一、五代武人真的不能符合儒家的价值标准吗?他们被大量选入真宗朝编撰的《册府元龟》受到赞扬,[4]那些编撰者不正是儒臣吗?他们难道
目录预览:
五代在碑志 五代武人之文
版权信息
前 言
第一编 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文字与实相
六问孤证(赵凤)
数目字会说话(李存进)
尽在不言中(韩通、宋太祖、董氏)
才兼文武是否墓志应有之义(张秉、史弘肇)
第二编 武人之文事与武功
吏治与武功:鱼与熊掌?
四世武官以刀笔久任(锺公)
六代婚宦书与剑(萧符、萧处仁)
武人在地之光(任汉权)
一所悬命(郭进)
武人之品德与信仰
英雄难过美魂关(马文操、马全节)
布衣将相杀妇佞佛(宋彦筠)
不远鬼神文武皆然(刘拯、刘再思、刘永)
第三编 武人的后代和转型
数世聚居兼仕文武(国礹)
沙陀王朝武人刺史卖剑买牛(周令武)
代北武二代为良二千石(孙汉筠、李存进)
别了沙场(张秉、张昭允、张正中)
总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