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为敌
(副标题):无 ;
(作者): 51epub.cc ;
内容简介:
前言
我陷入了深深的
无底泥潭;
我落入水中,
潮水将我淹没。
我高声呼救,
口干舌燥,精疲力竭。
对上帝的热盼,
已望断我的双眼。
那些无缘无故仇恨我的人,
真比我头上的头发还多。
——《诗篇》[1]第69篇,3—5
有时我问自己,是否应羡慕那些会仇恨的人。我问自己,他们怎么能如此地恨,怎么能恨得确信无疑。仇恨者的内心一定是确信无疑的。不然,他们不会那样说话,那样伤人,那样残杀。不然,他们不会那样贬损、羞辱、攻击他人。他们的内心一定很确信,不存在任何疑问。对仇恨质疑的人,不会仇恨。质疑的人不会让自己失控。仇恨需要绝对的坚定不疑。仇恨需受到适宜引导,在此,每一个“也许”的念头都会碍事,每一个“可能”的思虑都会令仇恨瓦解,降低其能量。
被仇恨的是不确切的,若要确切就很难仇恨。确切性令人温和,令人仔细观察、仔细倾听;确切性会令人鉴别,会将一个性格爱好错综复杂的对立者,当作一个人类个体看待。一旦某些特征被抹掉,一旦个体不被作为个体来认识看待,那么成为仇恨对象的模糊不清的类群便会出现,他们会遭到侮辱、诽谤、咆哮,会被训斥为:“那些犹太人”“那些女人”“那些无宗教信仰者”“那些黑人”“那些女同性恋”“那些难民”“那些穆斯林”,以及“那个美国”“那些政客”“那个西方”“那些警察”“那些媒体”“那些知识分子”。[2]仇恨要找适宜的对象,恨的对象由此产生。
仇恨的方向或上或下,每种情况下都有一个垂直视轴,不是仇视“上边”,便是仇视“下边”,但总是仇恨“另类”,因为另类使自身群体感到威胁与压力。这些另类因而也被想象成所谓危险的势力,或所谓品质卑下恶劣的群体;这样,接下来的虐待,甚至灭绝行为,便不仅成了情有可原,更是顺理成章的必要措施。另类即可以不受法律惩罚地非难、伤害、虐待,或者杀戮的各类。[3]
不论在大街上、网络上,还是在傍晚、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些亲身经历过这种针对他人而释放出的仇恨
目录预览:
何故为敌【一部化解仇恨的哲学指南】 (索恩系列)
前言
一 可见与视而不见
希望
担忧
仇恨与歧视(1):集体性的敌视人类(克劳斯尼茨事件)
仇恨与歧视(2):机构性的种族主义(史泰登岛事件)
二 同质的·自然的·纯正的
同质性
自然的
纯正的
三 赞美不纯正
赞美不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