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副标题):无 ;
(作者): 51epub.cc ;
内容简介:
导言 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的反思
从传播理论到传播思想史
传播理论教材中在传播研究历史部分基本是千篇一律:19世纪末社会科学出现,19世纪20世纪之交美国社会的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战、魔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传播研究,拉扎斯菲尔德、卡茨等人提出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并进而由克拉帕提出有限效果论,否定了魔弹论,60年代末以议程设置为代表的宏观效果理论兴起……
但是,这条看似连续的线索有太多缺失的链条。这是一个缺乏意义解释的“编年史”,仿佛一切事件都是理所当然地处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它们为何这样分布,却少有人追究。这种不求甚解、似是而非的状况从课堂延续到了研究中。对西方传播研究史和研究逻辑的误读导致了大量“双重去历史化”的学术废品。[1]这类研究由于不清楚西方理论的来龙去脉,错误理解了其解释效力,将其普遍化;同时又无视中国现实,削足适履,将中国经验塞入水土不服的西方概念与理论之中,制造出一具又一具“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公平地说,自1978年传播学[2]作为学科被正式引进中国内地后,“系统了解”一直是中国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成果不可谓不多。可在如何了解方面,却一直不得其法。直到最近,才渐窥堂奥。这一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把传播理论作为科学的客观式解读、把传播理论作为西学子系统的系统式解读、把传播研究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第一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至90年代中期,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唯科学主义”精神[3],把传播研究当作客观的科学发现,以仰视立场,亦步亦趋地理解。刚经历十年政治动乱的新闻学界试图摆脱“左”的束缚,去政治化的愿意强烈,导致更像“科学”的量化研究成果被重视。与此同时,这种不加批判的科学图式将传播理论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规律,学习者忽视理论产生的语境,将其结论直接应用于中国现实,出现了用“中国经验”去验证“西方理论”的
目录预览: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版权
导言 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的反思
从传播理论到传播思想史
两种传播思想史
传播学术史的意义
传播学术史的叙事结构
灰色地带的生命力
连续与断裂的辩证法
本书的结构及章节
第一章 拉斯维尔:被误读的传播学“奠基人”
缺乏传承的“卡里斯玛”
《社会传播》的5W
拉斯维尔模式≠拉斯维尔的传播观念
注意结构研究与驻防国家
从宣传研究到世界注意结构调查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论: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
在天使与妖魔之间的哥伦比亚学派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成为众矢之的?
哥伦比亚学派=有限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