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清流系列
副标题:无
作者: 汪兆骞
内容简介:
前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滂沱大雨中,日本侵略军以军事演习为借口,悍然动用武力,突然攻占了北平的卢沟桥和宛平城。从此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大幕。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抗战,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最终取得彪炳千古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从血与火走向新生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学也担负起民族救亡的伟大使命。新文学运动由意识形态艺术流派而引起的复杂混乱的论争,也因适应战时条件而进行了调整,广大的爱国作家在创作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某些新的素质,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广大的疆土,当时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国民党控制的国统区,共产党控制的敌后解放区,日寇占领的沦陷区,还有上海的“孤岛”(存在时间为从1937年11月日寇攻占上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后日军侵入上海租界。这一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沦陷区,租界内是英、法等国控制,故称“孤岛”)。这几个政治区域的社会制度与政治背景,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状态,故而不同区域的文学呈现了各自不同的面貌,但爱国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主旋律。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由各个方面代表共九十七人发起,会议选举朱自清、巴金、老舍、郭沫若、陈西滢、朱光潜、郁达夫、胡风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孙科、周恩来、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由老舍主持文协工作。文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十个分会。是年5月4日,创办文协会刊《抗日文艺》。文协的成立,标志着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及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救亡”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使抗战初期文学界变得空前统一,创作上洋溢着昂扬激奋、鲜明单纯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抗战中后期,随着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作家开始正视战争取得胜利的艰巨性和残酷性,文学因此变得苦闷、抑郁,也变得清醒、凝
目录预览:
民国清流系列(全七册) (不囿于固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民国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他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总目录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第一章 民国六年(1917)
第二章 民国七年(1918)
第三章 民国八年(1919)
第四章 民国九年(1920)
第五章 民国十年(1921)
第六章 民国十一年(1922)
第七章 民国十二年(1923)
第八章 民国十三年(1924)
第九章 民国十四年(1925)
第十章 民国十五年(1926)
第十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
民国清流贰: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第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
蔡元培偶陷人生歧路
被误读的“鸳鸯蝴蝶派”包天笑、周瘦鹃
西游东望十个月后,胡适回到上海
鲁迅与周建人都携情人同居景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