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副标题:无
作者: 梁其姿
内容简介:
导言本书主要讨论明清时代的慈善组织,但并非所有的慈善事业。笔者感兴趣的是一方善士所共同组织的善会及善堂。这些组织不届宗教团体、也不属某一家族,是地方绅衿商人等集资、管理的长期慈善机构,这类组织通常并无重要的经济功能,各项活动亦无时间上的急迫性,如救弃婴,收养贫病、寡妇,施棺施药施米,甚至惜字纸等。这些机构并不包括以赈灾为主的社仓、义仓、粥厂等,此类组织直接地牵涉经济,甚至政治秩序问题,有较长久的历史渊源,也有较多的政府参与。本书亦不讨论个别善士修桥补路式的善行,也不包括义田义庄类的家族救济组织,政府及宗教团体的赈济活动也自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宗教组织及家族所办的慈善活动的由来已久,并非独见于明清时期。而本书所讨论的慈善组织则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在时间方面,这个新现象出现在16世纪末期的明代。其后除了在17世纪中叶明清交接之际稍息数年外,一直有所发展。甚至在民国初期,为数不少的传统善堂仍在继续运作。但本书所处理的善堂历史主要是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我把研究集中在1850年以前,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这段历史较有一致性,在这段时间内出现的慈善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产品。19世纪中期以后,我们看到较多前所未有的社会变数:其一,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基督教组织在19世纪中以后大举进入中国,一方面与中国传统善堂竞争;一方面也因而影响了中国原有善堂的发展方向,此后的善堂已多少被“洋化”了(1);其二,经过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战乱造成中国社会——尤其在南方——在19世纪的下半叶处于百废待举的状态中,都市善堂因而担任了复杂的善后工作。即是说,它们的任务除了传统的救济工作外,同时也往往包括了维持政治秩序,这使得它们的性质有了较深远的变化,不再如咸丰以前的善堂那样单纯。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后的善堂有太多非传统的因素,分析起来令重点分散,倍加讨论上的困难,所以
目录预览:
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自序
导言
一、研究的角度
二、要探讨的问题
三、其他值得注意的相关历史现象
四、中国与江南社会
五、所用资料
第一章 明末以前的慈善——观念与制度变化
一、古代的贫穷观念
二、身份等级与经济地位的关系
三、小结:社会文化身份与经济地位关系的暧昧性
四、慈善组织的历史
第二章 明末清初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
一、明末善会的兴起
二、善会兴起的原因
三、明末清初“善人”的背景及活动
第三章 慈善组织的制度化(1655—1724)
一、明清慈善组织的过渡——扬州育婴社的例子
二、清初慈善机构的发展及制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