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祛魅

admin 2024年03月06日 90次浏览

印度哲学祛魅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英)汉密尔顿(Hamilton,S.)著;王晓凌译

内容简介:

序言

湛如

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印度与中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理论深邃,源远流长,中国、日本等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印度文化的影子与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研究印度宗教文化的传统,但古代与现代中国人接触较多的是印度佛教,从汉代的译经开始一直到清末的佛教义学的复兴,历代东来西去的高僧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主体,玄奘等四大翻译家的成就与影响更是让人耳熟能详。

吠陀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而奥义书中则出现了一些印度哲学的基本观念,包括部分哲学理论。尽管一些哲学观点与宗教思想密不可分,但奥义书被很多人视为印度哲学的起点与宗教哲学的源头,奥义书的成书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轮回解脱”的理论对后世印度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与哲学进入百家争鸣时期,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这一时期形成,两大史诗中有不少篇幅讲述了哲学与宗教,人们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史诗时期”。

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4世纪,婆罗门教系统内部出现了分歧,导致六派哲学的先后形成,六派哲学均承认吠陀权威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经典时期”。沙门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给婆罗门教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危机。新思潮、新思想种类极多不同文献记载有数百种之多,最有代表性并持久发展的是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佛教的创立就是反对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但对婆罗门教的某些思想还是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吸收与改进,佛教的理论体系庞大,但有关灭苦的方法、轮回、解脱等主张与婆罗门教有着非常相近之处。然而,佛教的缘起论、主张诸行无常等观念则是与婆罗门教的最大不同。佛教、耆那教和

目录预览:

​ 印度哲学祛魅
序言
前言
语言及发音注解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 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章 婆罗门起源 祭祀、思索宇宙、同一性
第三章 远离尘世 佛陀的中道
第四章 争议与辩护 语言、文法和论辩
第五章 范畴与方法 胜论派和正理派
第六章 物与非物 佛教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见证与被见证 瑜伽和数论派
第八章 言语与著作 伐致呵利、弥曼差和吠檀多
跋 从古代经典思想到现代
索引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