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
副标题:无;
作者: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内容简介:
引言 陌生的拥抱
某个夏日,德国耶拿“天堂”火车站,一幅巨型广告映入眼帘:一个黑发美人站在浴室里,身体被轻雾一般的白色肥皂泡所簇拥。被假想成某种形状的肥皂泡围裹在一个人的身上,要给这个人庇护和安慰,它为什么要这样做?站台上的广告语给出了解释:为了“呵护您的肌肤”。这就有些奇怪了,这句话里包含了几层意思:“您的肌肤”,对这个人使用尊称显示了一种疏离;被“呵护”的是脆弱的人类,判断某种接触是否会带来伤害的这层“肌肤”则被拥抱在肥皂泡中。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蛛丝马迹能够让我们看到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于是站在某一个站台上,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社会里,会有人醉心于来自肥皂泡的贴心呵护?再看一眼,更觉得讶异:广告屏上那宛若人形的肥皂泡既非男,也非女,而是兼具两者的特点。它与西方艺术史上的两幅圣像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幅是波提切利创作于1484年前后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画中披散着头发的维纳斯后来成为女性美的象征,肥皂泡人形的头和飘舞的头发就像那个维纳斯。另一幅是柯勒乔1531年的画作《朱庇特与伊俄》,在画中,神王朱庇特化身云雾,拥吻着伊俄完美、洁白的身体。
于是在突然间便危机四伏的欧洲,一家制造肥皂的企业借助一家有文化的广告公司,触碰到了一个敏感的点:身体接触是必要的,但伤害不可以。发生在浴室中的伤害被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表现到了极致。广告上的肥皂泡美人经历的是让人愉悦的身体接触,这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性。肥皂泡美人很享受这种接触带给她的呵护,但我们都知道,对现实生活中的血肉之躯而言,身体接触所引起的结果远不止于此,它能让人精神突然振奋,使人敞开心胸,也能带来威胁、伤害,让人感到恶心,甚或造成意想不到的危险。这件事的两面性显而易见:对亲密接触的开放态度既会带来一切保护行为要
目录预览: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版权信息
外版申明
引言 陌生的拥抱
第一章 指尖的触感
第一节 身体接触之重与触觉研究之轻
第二节 无接触时代的“皮肤饥饿”
第三节 敏感的指尖与无法愈合的伤口
第四节 “新的性革命”:开放、脆弱与恐惧
第五节 触摸中的互动性与信任感:按摩师和她的手
第六节 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与触摸的双重性
第二章 不受伤害的权利
第一节 人权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 不受伤害,不可侵犯:理念高歌与政治低吟
第三节 同情、伤痛与脆弱:进入现代之前的历史
第四节 爱情并非只有痛苦:从狄德罗到玛莎·努斯鲍姆
第五节 体罚:现代法律体系中依然存在的暴力
第六节 不可逆的女性视角
第三章 保持距离
第一节 默默的反抗:别靠我太近
第二节 无可避免的靠近:在同一屋檐下
第三节 自愿的靠近:“迷你屋”和维也纳的居住计划
第四节 自愿和非自愿的孤独:单身社会
第五节 隔空的触摸:父母—显示屏—孩子
第四章 被驱逐的自我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身体
第二节 如果身体接触也用算法优化:科林的《品质乐园》
第三节 具身的自由:身体和躯体的二重性
第四节 “对手”的权力:让·埃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