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德:一项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

admin 2025年02月02日 24次浏览

青年路德:一项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埃里克·埃里克森;

内容简介:


推荐序一 悬宕,人生之必要丁兴祥、赖诚斌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我之甘冒世之不韪,歇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徐志摩寻找自我之确定这段话是徐志摩回复梁启超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这是师徒之间的对话,时间是1923年,那年徐志摩26岁。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于1512年在德国维滕贝格(Wittenberg)大学发表《诗篇》演讲,并体验了“塔中启示”,路德时年29岁。这两个人当时都面临着生命中“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同一性。这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人生周期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发展任务。这本《青年路德》是埃里克森著名的心理传记学(psychobiography)及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作品。埃里克森在这本著作中,用他的人生发展周期理论及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研究一位历史人物(案例)以说明并解释他所主张的“同一性”(identity)理论。他所挑选的传主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领导者马丁·路德。青年时期的马丁,曾在唱诗班狂吼着:“我不是!我不是!”这个事件显示了青年路德正苦恼着自己“该是怎么样的人”,也就是“我是谁”的问题。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青少年时期、成年早期或中期都可能发生。也就是自己在面对过去及可能有限的未来之间,要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及意义。这就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每个青少年都必须在童年的残留与对成年的憧憬中,找寻到自己的生命重心感与方向,以及一个行得通的“统一感”。这是青年必须面对的一个人生“关口”(a critical period),同时也是一种“再生”(second birth)。因为不

目录预览:

​ 青年路德:一项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推荐序一 悬宕,人生之必要
推荐序二 内向超越,东西方的相遇
序言
第一章 个案与事件
1.同一性危机与青年路德
2.精神分析的意义
3.意识形态与自我身份认同
第二章 唱诗班中的发狂
1.路德为何发狂?
2.再次提出解释的原因
3.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年路德
4.青年时期的悬宕
第三章 对谁服从?
1.马丁与他的父亲母亲
2.学生时代的马丁
3.重大转折:路德的皈依
第四章 全有或虚无
1.同一性扩散
2.比拟希特勒
3.形而上学的焦虑
4.早期的“基本信任”
5.反抗父亲
第五章 首次弥撒与死胡同
1.实习修士生涯
2.与天主教的婚姻
3.平静水面下的汹涌波涛
第六章 “真意”的含义
1.罗马之行
2.宗教哲学与同一性
3.在维滕贝格的讲学
4.路德的释义学与真意
........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