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形成
;
副标题:无;
作者: 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 威廉·米尔博格;
内容简介:
前言
本书自前一版出版以来,世界经济已是沧海桑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仍在从2007年至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缓慢复苏,这场危机是历史性的,表现为金融市场崩溃、失业率迅速上升、世界贸易空前萎缩以及旨在扭转衰退的大规模政府干预。资本主义的根基已经动摇,而且本书自1962年首版付梓以来,还从未引发过如此广泛的对长期经济低迷甚至经济崩溃的担忧。本书(第13版)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赋予最近这场经济危机历史视角的解读。在关于这场危机的新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其原因、后果和政治对策。我们将这场大衰退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进行了广泛的比较。这场危机涉及经济社会的许多不同方面,因此新的章节还涵盖了一些关于全球化和21世纪初科技繁荣与崩溃的讨论。我们在本书的其余部分强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论述。
这场经济危机也动摇了许多人对经济理论的信心。我们试图在整本书中探讨这一问题,希望鼓励人们就经济思想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展开辩论,以便预测未来的经济挑战并提供政策解决方案。
本版更新内容
以下是本书第13版最重要的变化,包括:
·所有表格和图形均已更新,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反映最新数据。
·更新了关于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的“传统”措施的讨论。
·增加了关于2007—2008年大衰退这一全新章节,分析其原因并与大萧条进行比较。
·增加关于“泡沫为何形成以及泡沫为何破裂”的新讨论,纳入历史参考和对金融危机某些理论的回顾。
·鉴于经济学家未能成功预测2007—2008年危机,借此对经济思想的未来展开新的思索。
目录预览:
经济社会的形成
献词
前言
导读 威廉·米尔博格的话
第一章 经济问题
个人与社会
生产和分配
经济问题的三种解决方案
第二章 前市场经济
古代的经济组织
中世纪的经济社会
变革的前提
第三章 市场社会的兴起
变革的力量
生活中经济层面的出现
经济学的发明
第四章 工业革命
重大转折点
理论视野中的工业革命
第五章 工业技术的影响
一项发明的影响
技术的普遍影响
大规模生产
工业变化的推动者
市场结构的变化
大企业的兴起
技术作为社会过程
第六章 大萧条
增长的路径
资本形成的关键作用
第七章 公共部门的兴起
罗斯福新政
国有银行的兴起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开始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