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admin 2025年07月03日 6次浏览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罗德尼·哈里森;

内容简介:


序言我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有一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王小波提到他的一位意大利朋友:这位意大利的朋友告诉我说,他去过山海关边的老龙头,看到那些新建的灰砖城楼,觉得很难看。我小时候见过北京城的城楼,还在城楼边玩耍过,所以我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见。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这两种感觉真是大不相同。这位意大利朋友还说,意大利的古迹可以使他感到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他觉得这样活着比较好。他的这些想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现在我们谈这些已经有些晚了。这段话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我在讲课时经常背诵这段话。我在罗马漫步的时候,看到《罗马假日》里的场景,和眼前看到的一模一样,知道他的这位意大利朋友所言不虚,也经常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城市管理者,会把文化遗产当成当地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大拆大建?2013年我看到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教授罗德尼·哈里森(Rodney Harrison)的一本新书Heritage:Critical Approaches,这本书是英国文化遗产领域的一本教科书,我当时要代一位老师上文化遗产方向的一门必修课,所以正在关注文化遗产领域的着述。这本书的导言标题是《遗产无处不在》,作者举了欧美国家将传统与当代有机结合的例子,并自我设问:读者可能会问,遗产研究为什么这么重要?考虑到21世纪以来一系列经济、人道主义、环境与政治困境的冲击,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难道没有别的比“过去”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思考吗?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把遗产放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作为一种社会、政治与经济现象考察,作者希望不仅能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以来遗产与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大变化,

目录预览:

​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序言
中文版自序
出版说明
前言·致谢
第1章 导言:遗产无处不在
遗产是什么?
遗产研究是什么?
本书结构
第2章 定义:遗产、现代性、物质性
关于遗产的一些定义
北美、英国和西欧对遗产理解的对比
遗产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
遗产和现代性的时代
现代性、遗产和风险
现代性、分类和排序
将遗产理论化:遗产和行动者网络理论
遗产和能动性
作为集群或集成的遗产
作为装备或装置的遗产
遗产和通向物质文化的途径
对称性考古学
小结
第3章 世界遗产史前史:概念的形成
遗产与公共领域的出现
最早的遗产清单和实践的专业化
国家控制的起源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 国家公园管理局遗产立法简史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英格兰遗产立法简史
官僚化的世纪:美国和英格兰遗产的 对比(1870—1980)
世界遗产的起源:战后国际主义、阿斯旺高坝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运动
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
小结
第4章 晚现代性与遗产爆炸
20世纪晚期与遗产爆炸
........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