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
;
副标题:无;
作者: 威廉•谢里登•阿伦;
内容简介:
修订版序言
当我的出版人第一次建议我及时对此书进行修订,以赶上希特勒在德国掌权五十周年的时候,我有些犹豫。对于我而言,这似乎代表这本书很耐看:评论家们对此书持肯定观点,书中的主要说明没有受到严重的质疑,本书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并且有很多学者在效仿这种研究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最令我满足的是这本书对本科生的课程有所助益。实际上,过去17年以来,本书在美国成了德国历史课程中的最常用指定读物,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理解一个城镇而不是全部国家的历史让学生们感觉没那么困难。将涉及6 000万人的这个难以想象的复杂问题放在一个小规模的社会中来看,似乎更容易理解了,不过复杂性的绝大多数相同因素依旧存在——很多美国学生也发现了这点。简言之,我遵从古老谚语的智慧:“别画蛇添足。”
另外,我也怀疑是否能找到足够多的新信息来对本书进行修订。总体上来说,关于纳粹主义的崛起并没有什么新内容,而且进行微观研究的要点就是限定在某个特定的地方。虽然可以利用从其他研究中得到的见解,但借用这些信息又不太合适。自1965年以来,我已经从其他的地方研究中得出了相当多的参照数据,所以讨论不同德国城镇的各种调查成果是有意义的。而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只能得到相同的主要结论。对纳粹主义的微观研究所产生的细微差别进行详尽的分析可以创作一篇适合于学术杂志的优秀综述文章,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就会很无聊了。
1971年出版的对纳粹组织的地方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着作超越了我之前所做的分析[1],我想要将其中的成果融合进我的研究中,但是要充分做到这一点,我就需要新的信息来匹配该着作中的数据。我确信在进行研究之初已经彻底探讨过所有能得到的文件记录了,其中并没有新的发现,我认为并不会有新的材料了。(因此,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是一个警世故事。)
尽管如此,1979年,我在德国进行研
目录预览:
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纳粹研究名着,美国高校德国史指定读物;德国版《叫魂》;获誉无数,首度汉译!《第三帝国的到来》理查德•J.埃文斯力荐)
版权信息
修订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一部 民主之死(1922年—1933年1月)
一 背景
二 城镇结构
三 加入纳粹(1930年,春夏)
四 开拓胜利(1930—1931年,秋冬)
五 政权统一(1931年,春夏)
六 大萧条的深渊(1931—1932年,秋冬)
七 政治高潮(1932年,春)
八 分崩离析(1932年,夏)
九 最后的寒冬(1932—1933年,秋冬)
第二部 引入独裁统治(1933年1月—1945年5月)
十 最后一次选举(1933年2—3月)
十一 选举成功的用处(1933年,春夏)
十二 恐怖系统(1933年,春夏)
十三 煽动热情(1933年,春夏)
十四 社会分化(1933年,春夏)
十五 积极的方面(1933年,春夏)
十六 反应和反抗(1933年,春夏)
十七 从狂热到例行公事(1933年,夏—1935年年初,冬)
十八 伟大的理由(1933年,夏—1935年年初,冬)
十九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