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的诞生:早期莎士比亚文化史
;
副标题:无;
作者: 辛雅敏;
内容简介:
前言
英语中有bard一词,意为“诗人”或“吟游诗人”,但首字母大写的Bard前面加定冠词the,就成了“莎士比亚”专有名词。不仅如此,由这个词引申而来的另一个词bardolatry,虽然字面意思为“诗人崇拜”,但其实特指“莎士比亚崇拜”。这种作家享有专有名词的待遇,可以说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都是少见的。不仅如此,在今天的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莎士比亚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文化偶像,我们会在音乐、绘画、电影、旅游、文创等各种文化领域看到莎士比亚的影响和其中隐含的莎士比亚元素。然而,这显然是一种长期的文化挪用的结果。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并非一开始便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位大作家在世时虽然已有一定声望,获得了一些世俗上的成就,但其实在当时他连文学偶像都算不上,更谈不上是什么经典作家了。因为在文学史上,传世的作家作品往往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才会被奉为经典。
作家的名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生前的名气与其身后名也往往并不相同。有的作家少年成名,活着的时候便知道自己会永垂不朽,去世后更是万人敬仰,文学地位也几乎从未受到挑战,比如歌德和雨果;也有的作家在世时名满天下,举世瞩目,如明星闪耀于文坛,去世后名望却不断下降,比如拜伦;还有的作家在世时寂寂无闻,去世后却一飞冲天,其名望与在世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卡夫卡。但莎士比亚的情况却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种,他的名望变化过程是一个作家不断积累名望并逐步经典化的最完整的案例。
抛开作品不谈,从有限的可靠记载中我们可以拼凑出莎士比亚的世俗生活。小镇青年、手套商的儿子莎士比亚在十八岁时娶了比自己大八岁的妻子,在生下三个孩子后,二十多岁的他只身前往伦敦谋生,此后写诗、作剧,从演员一步步成为剧团股东,既有了文学上的声望,也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1596年,三十二岁的莎士比亚以父亲的名义向纹章院申请家族纹章,几
目录预览:
“莎翁”的诞生:早期莎士比亚文化史
前言
第一章 舞台演出(1730年之前)——从复辟时代幸存
一 戴夫南特与莎士比亚
二 莎士比亚改编剧
三 演员贝特顿
第二章 文学批评(1730年之前)——为莎士比亚辩护
一 古典主义诗学原则
二 自然诗人莎士比亚
三 从“英国的奥维德”到“英国的荷马”
四 德莱顿与莎士比亚
五 莱默激起的争论
第三章 文本校勘——成为学术考证对象
一 17世纪的对开本与四开本莎剧
二 尼古拉斯·罗的《莎士比亚作品集》
三 蒲柏与西奥博德
四 约翰逊博士与卡佩尔
五 斯蒂文斯与马隆
六 莎学在莎剧出版中诞生
第四章 舞台演出(1730年之后)——称霸伦敦舞台
一 “夫人俱乐部”与《戏剧授权法》
二 加里克与莎士比亚
三 从加里克到凯恩
第五章 文学批评(1730年之后)——成为民族诗人
一 莎士比亚与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 约翰逊博士论莎士比亚
三 伏尔泰激起的争论
四 古典主义诗学原则的瓦解
五 从“英国的荷马”到性格塑造大师
第六章 文化产业——成为文化符号
一 莎剧单行本与版权之争
二 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特福
三 伪书、报刊与小说
四 审美与修辞教育中的莎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