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诗意:马华文学的欲望
;
副标题:无;
作者: 黃錦樹;
内容简介:
自序——现实的诗意,诗意的现实自一九九一年开始发表马华文学论文以来,不知不觉三十年过去了,我的马华文学研究也差不多到了尽头。这是我第三本马华文学论文集,共收十六篇文章。略分为三卷,正文两卷各六篇论文,及附录一卷五篇文字。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发表于二○一三年的〈寻找诗意——马华新诗史的一个侧面〉(是年也「重审开端」),原本是想就《寻找诗意》写一本小书的,但计画赶不上变化。这些年一有机会,差不多每年都会写一点,大部份是应研讨会或演讲的邀约,有的且已收进二○一五年出版的《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华文文学——作为一种民族国家文学?〉是应邀为「华文文学研究二○一八高端论坛」会议而写的(原来的题目更为挑衅——〈华文文学:作为(准)民族国家文学或流亡文学?〉),从华人史的角度,思考一下台湾文学本身的「华文文学情境」,既然它已义无反顾的朝向「有国籍」之路。在这条路上,台湾文学愈来愈像大马建国后的马来文学,也愈来愈像「有国籍」的马华文学。二○一八年杪汕头的那个会,让我再度体验大陆华文文学研究的高度政治化,及学术上的严重停滞。许多三十多年前「海外华文文学」这学科刚开始被发明时的老问题,竟然还不断被重述。那语境如战场。但华文文学的政治性,即便在大陆之外,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这篇不长的文章,也可看做是本书的一个绪论。卷一的其他五篇,都关涉马华现实主义(它一直是马华文学的「最大党」——倘若以政党为喻)及它想建立「马华文艺的独特性」的核心欲望。〈「此时此地的现实」——重探「马华文艺的独特性」〉企图全面的清理这一已然教条化的左翼遗产。一九四七、四八年的「马华文艺独特性」大论争,是革命冲动下的马华文学自我确立的欲望,从政治纲领到文学上的差异创造(地方特色、「南洋色彩」),它也关涉马华文学如何被区辨,而乡土文学式的路径是最便捷、最常被想到的方案。「台湾文学」的内在逻辑亦复如是。我把战线一直拉到当代
目录预览:
现实与诗意:马华文学的欲望
自序──现实的诗意,诗意的现实
附:《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黄锦树卷》跋
卷一 现实
华文文学──作为一种民族国家文学?
附:「为什么要读马华文学」
「此时此地的现实」──重探「马华文艺的独特性」
香港─马来亚──热带华文小说的两种生成,及一种香港文学身份
从华人史看马华文学──现实主义问题的驼铃个案
为什么失败的革命需要小说?──再论「马共小说」
后五一三时代的「一个大问题」──马华文学作为流亡文学?
附:〈大山脚盆栽〉
卷二 诗意
寻找诗意──马华新诗史的一个侧面
论非诗
空午与重写──马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延与时差
「满怀憧憬的韵母起义了措词」──论陈大为的「野故事」
「马华文学的背后有个民国的影子」──试论马华文学的「民国」向度
南方华文文学共和国──一个刍议
附录
花踪──一场文学运动?
马华文学里的橡胶树──我们的情感记忆,我们的「窠臼」
别再「华语语系」
金枝芒的《饥饿》和我们的贫困
马华文学的欲望──一个「文学性」的故事
引用书目
论文原发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