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

admin 2022年08月13日 203次浏览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

(副标题):无 ;

(作者): 李文杰 ;

内容简介:

导言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国内反帝废约之声空前高涨,南方高呼“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联苏为基础筹备北伐,试图依靠实力为后盾,推动废约;北方则在此之前,就一直致力于旧约的修正。1926年初,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成立专门小组,将1842年以来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各项条款,按类别进行编辑,希望爱国人士借以研究参考,以便在修约问题上,为舆论作先声、替政府作后盾。在该书的序言中,汪大燮用简略的语言概述近百年中国外交史,称言:

中外互市,由来久矣,往往于怀柔之中,隐寓防闲之意。清道光间,兵衅既开,海禁渐弛,名为自我开港,实已由彼要约。降及咸同,国势益弱,门户洞开。其时我国当局订约议款,不谙外情。凡属外人事项,强半诿诸外人处理。外人得乘此时会,威胁利诱,扩张特殊势力,于是种种不平等条约遂以发生。光绪甲午庚子之变,迫于城下之盟,所订诸约以视前约,更变本加厉。无互换之利益,负片面之义务,我国于国际地位竟成万劫不复之势。

(1)

汪大燮发迹于总理衙门,历任清驻英公使、外务部侍郎、中华民国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亲身参与或见证了自甲午之后中国多项重要的外交决策。与一百年来我们听到、看到的论述不同,汪大燮未将众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之责诿诸列强,与此相反,他将国权的损失,归因于政府轻易以权授人。作为外交当局的一员,汪氏“不谙外情”“乘此时会”八字,实饱含深刻的自省与检讨之意。当“兵衅既开,海禁渐弛”之时,接受要盟尚属可原;但咸同以降,清朝建立起办理交涉的总理衙门,并向国外派驻常任使节,中国外交官由此出现,何以数十年间仍不谙外情,予外人以可乘之机?孔孟有言,“君子求诸己”,又说“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当日深悉外交内情之人,多有此痛彻心扉的自省。

(2)

本书的问题亦从此产生。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遵循自有的方式与秩序,处

目录预览: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先行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三 本书的侧重与史料说明
四 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上编 总理衙门时期(1861-1901)
第1章 制度的渊源
一 礼部与理藩院
二 总督、巡抚与海关道
三 总理衙门
四 驻外使馆
第2章 总理衙门大臣
一 权责与局限
二 职能
三 选任途径
........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