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
(副标题):无 ;
(作者): 51epub.cc ;
内容简介:
前言
恒久的我是部神话
原创者:无关紧要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48部戏剧(莎士比亚37部),2300余篇诗歌(歌德3000余篇,但歌德更为长寿),约200部短篇小说(托马斯·曼32部,当然其中多数篇幅都比布莱希特的作品要长)以及3部长篇小说。但是作为艺术家,布莱希特却不仅仅属于“诗人”这个范畴。他还完成了众多文艺理论性、批判性、政治性和哲学性著作,数量达数卷之多,此外他还担任了4部电影的编剧和副导演,其中的两部—《库勒·旺贝》(Kuhle Wampe)[1]和《刽子手之死》(Hangmen Also Die)都是永恒的经典,并为多部电影构思了脚本。
自始至终,布莱希特的目的便是超越艺术的界限,并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发掘艺术新的多样性。他的歌剧冲破了传统体裁的限制,在他的戏剧中也融合了叙事性因素和音乐成分。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也把新的媒介技术引入艺术之中。作为艺术家,他是博学多能的,尝试了先锋美学所有新的可能性,并坚持了一生。从魏玛共和国时期直至战后他已为数不多的人生岁月中,布莱希特都是德国最伟大、最成功的戏剧导演之一,布莱希特和他的终生挚友—作曲家、舞台设计卡斯帕尔·内尔(Caspar Neher)—共同将新的戏剧风格向全世界传播。
作为拥有社会批判性的艺术家,布莱希特终生对政治保有敏感,即便在今天这也是极具挑战的。布莱希特认为自己是不同时代主题的中间人,他一生经历了5种德国不同的社会体制(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独裁、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为了躲避自己的同胞而流亡了15年(侥幸逃过了流亡过程中的迫害)。为了自己的作品,他必须同当时的政治昏暗进行艰难的斗争,并且还要适应那些与其美学相矛盾的“机构”—布莱希特这样称呼所有公开自己艺术的机会(戏剧、电影、广播、报纸等),他为此煞费苦心。
那些被使用者享受—或者用布莱希特的话来说,被“吞食”—的艺术
目录预览: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天才剧作家,分裂而反叛的一生】 (索恩系列)
前折页
书名页
目录
前言
德意志帝国(1898~1918)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法西斯德国(1933~1945/47)
德国的后果(1945/47~1956)
后记
注释
作品索引
人名索引
概要索引
版权页
后折页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