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副标题:无
作者: 黄进兴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前言
拙作旨在探索世纪之际中国道德意识的转化,并非近世伦理学史。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恰是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分水岭,揆诸道德思维,即是“理学”到“伦理学”的递嬗。
众所周知,“理学”盛行于宋明,系成圣希贤的成德之学;即便下抵有清一朝,虽有起伏变异,尚称流风不辍。“伦理学”一词则系外来语,其意涵有二:其一代表崭新探究道德的方式,另一则标榜受西学冲击之下所产生的新道德观。傅斯年指称:“(宋学)整天说德,却不能创个有系统的伦理学。”便是印证新世代的学风,而梁启超的《新民说》首开新道德的风气之先,无异预示了往后中国伦理思维发展的轨迹。此二者均值得特别重视。为了彰显上述的时代意义,拟循以下的研究步骤进行之。
原则上,拙作希冀兼顾历史时段的变化与类型学的比较,所以对理学的形成与其近代之前的处境,必须有所交代;然后,再整理出理学家的道德观,作为尔后比较的基型。简之,理学之所以成为宋明的显学,绝非偶然;它经历了宋、明、清不同阶段的严厉考验,即使蒙受政治的压抑,依旧能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稍后的乾嘉学术固以考据学著称,但在道德观上仍以理学为尊。吴派朴学大师惠士奇不就说“六经尊服(虔)郑(玄),百行法程朱”吗?而徽派的戴震亦不讳言:“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此一发荣滋长的趋势,直迄清末中国遭遇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方才顿挫。取而代之则是新世代的伦理学。
由传承而言,理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分门别类大抵不外程朱与陆王两大流派。于此,我们并不细究其异同,着重的毋宁是其共同的道德关怀:成圣之学。是故,拟取《大学》、《近思录》、《传习录》略作分疏,以勾勒其共通的道德观。
细言之,之所以取样三者,着眼点在:《近思录》为朱熹、吕祖谦所编纂,广义里,可涵括理学家的道德规模;狭义里,则反映程朱的观点。而《传习录》记录王守仁的言思,与陆王一系相应。而《大学》自二程以降,改本丛出,文字互有出入;居中.....
目录预览:
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目录
扉页
上篇 从理学到伦理学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学的黄金时代及其余蕴
第三章 理学家的道德观
第四章 太平天国的挑战与义理学的再兴
第五章 追求伦理的现代性:梁启超的“道德革命”及其追随者
第六章 清末民初道德意识转化的几点观察
第七章 结语
引用书目
下篇 儒教的反思及其他
研究儒教的反思
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
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论儒教的俗世性格:从李绂的《原教》谈起
蜕变中的“思想史”:一个史学观点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