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admin 2023年12月10日 69次浏览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副标题:无

作者: J. 希利斯·米勒

内容简介:


前言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
西奥多·阿多诺
评论者们曾纷纷打趣阿多诺这句名言。阿多诺后来做出修正,“长久的痛苦当然有获得表达的权利,就如被折磨的人不得不吼叫……所以,说奥斯维辛之后不能写诗或许错了”。将诗歌比作受刑者的哀号,虽说得通,但至少有点奇怪,例如,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就很难恰如其分地欣赏保罗·策兰作为大屠杀幸存者所创作的诗歌的复杂性。阿多诺并没有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他说的是,“甚至写首诗(noch ein Gedicht),也是野蛮的”。或许,阿多诺的措辞可以解读为“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再多写一首诗,也是野蛮的”。野蛮之处在于,现在写诗面对的是让人惬意的白纸或电脑屏,人们或冷静或激愤地坐着写诗——说得更确切些,写些或长或短的诗性文字。阿多诺意在强调写作的具体动作,笔在纸上涂涂,手指敲敲键盘,诗歌就写出来了。奥斯维辛之后,这么做是野蛮的。
除此之外,阿多诺可能还指奥斯维辛之后,每个人都应尽力确保类似悲剧不会再次发生;倘若不然,就是野蛮。写诗无济于事。恐怖阴惨的年月里,我们无暇审美,无暇超然于政治之外。继奥斯维辛之后的这些年月里,原本不可能之事也成为可能。奥斯维辛是历史的转折点。正是在那时,欧洲的德语区以更为高效的官僚组织和技术手段对六百万犹太人实施了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而这个地区原本孕育了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贡献了贝多芬、康德、黑格尔、耶拿学派,更不用提马克思、里尔克、托马斯·曼、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卡夫卡这些伟人。
阿多诺此言的语境是我们所了解并称作“审美意识形态”的东西。这种意识形态认为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主要与黑格尔的“sinnliche Scheinen der Idee”,即“理念的感性显现”(sensible shining forth of the idea)相关。此处黑格尔的“理念”也是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

目录预览:

​ (XM 守望者·镜与灯)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以文学见证奥斯维辛,纪念战争中遭焚毁的生命。“二战”爆发80周年,谨以此书纪念。)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共同体理论
第一章 南希与史蒂文斯的对立
第二部分 弗兰茨·卡夫卡:奥斯维辛预感
第二章 卡夫卡作品中的奥斯维辛先兆
第三章 《审判》:共同体崩溃,言语行为失效
第四章 《城堡》:共在消失,阐释不定
第三部分 大屠杀小说
序 后奥斯维辛小说中的共同体
第五章 三部大屠杀小说
第六章 伊姆雷·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以小说为证
第四部分 奥斯维辛之后的小说
第七章 莫里森的《宠儿》
结束语
........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