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
副标题:无
作者: [美]亚历克斯·罗斯
内容简介:
前言
1928年春,《蓝色狂想曲》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游历欧洲,会晤当时的知名作曲家。在维也纳,他到阿班·贝尔格家中拜访。那时已经是贝尔格的《沃采克》在柏林上演三年过后,那部血污浸透的歌剧充满不协和音,虽阴暗却品位极高。因为要款待美国客人,贝尔格特意请了四重奏团来演奏自己的《抒情组曲》,就是那部将维也纳抒情手法提炼成了迷幻剂的作品。
当轮到格什温上钢琴弹奏自己的歌曲时,他犯疑了。贝尔格的作品让他愕然。他自己的曲子配得上那种昏暗奢靡的效果吗?这时贝尔格一本正经,看着他说:“格什温先生[2],我们不妨就音乐论音乐。”
可惜事情不那样简单。说到底,凡音乐都要通过声音这个共同的物理现象对听众产生作用,也就是震动空气刺激感官。但是在20世纪,音乐生活分解成形形色色的文化与准文化的大杂烩,它们各有各的语汇,各有各的行规。某些形式较另一些形式更为普及,但是没有一种形式赢得社会的普遍喜爱。给一个群体带来欣喜的东西让另一个群体感到头痛。嘻哈音乐让十几岁青少年神魂颠倒,却让他们的父母亲们感到恐慌。震撼老一辈人心灵的通俗经典在孙子辈耳中是毫无情绪的陈词老调。对一部分人,贝尔格的《沃采克》是所有歌剧中最有震撼力的一部。格什温就是持这种看法的人之一,他在《波吉与贝丝》中刻意追求同样效果,〈夏日时光〉一曲贯穿始终的迷蒙和声就可见一斑。而对另一部分人,《沃采克》是假恶丑的集大成。类似意见不一很容易就激化起来,我们往往不能容忍旁人的不同喜好,有时甚至引发暴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被美的东西所征服。约翰·凯奇在他的《沉默》一书中写道:“无论我们身在何处[3],我们所听到的大部分都是噪音。我们试图忽视噪音时,它会令人烦躁。不过当我们侧耳倾听时,却会发现它如此迷人[Ⅰ]。”
20世纪古典音乐创作是本书的主题,这些音乐在很多人听来就是噪音。它仍然是一门尚未被驯化的艺
目录预览: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现代音乐经典读本,李欧梵《人文六讲》推荐阅读,Radiohead阅读清单选书,《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理想国出品)
版权信息
目录
前言
[第一卷] 1900—1933
1 黄金时代:施特劳斯、马勒、世纪末
2 浮士德博士:勋伯格、德彪西、无调性
3 大地之舞:《春祭》、民风、爵士热
4 无形无体:从艾夫斯到艾灵顿的美国作曲家
5 林中幽灵:西贝柳斯的孤独
6 罗网之城:20年代的柏林
[第二卷] 1933—1945
7 恐怖的艺术:斯大林时期的俄国音乐
8 音乐为一切人:罗斯福时期的美国音乐
9 死亡赋格:希特勒时期的德国音乐
[第三卷] 1945—2000
10 零时:美军和德国音乐,1945—1949
11 勇敢的新世界:冷战与50年代的先锋派
12 “格莱姆斯!格莱姆斯!”:本杰明·布里顿的激情
13 锡安公园:梅西安、里盖蒂与60年代的先锋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