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13位中国官员应对危机之道
副标题:无
作者: 朱文轶
内容简介:
前言 寻找政治英雄
一
官员,一直处于被多重误读之中。这种误读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我们的政治传统没有留给官员足够的表达空间,在这样的传统里,官员的自我是依附和藏匿于体制之下的。
当人们对具体的执行者不满时,体制成了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指责对象;而当人们对某项制度有所微辞时,却又找不到为其负责的人。“问责制”下的官员奖惩只是权力序列中的规则和秩序的体现,公共层面的评价对其影响甚微。某种意义上,公众对于官员的评价被体制包揽了。这样一来,政治失去了该有的个人色彩,执行者和制度往往被混为一谈了。
二是过去多年来政治的隐秘和官员的低调,在两者和公众间制造了隔膜。媒体业的兴起和发达,增加了天平上信息获取方的力量,却并没有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相反,当媒体无法接触到核心信息源时,阴谋论成为弥补信息空隙的最好产品,它给信息的失真混乱添油加醋。此时,官员多半成为躲在舆论之后那个阴谋和想象的混合体。
在近年的舆论事件里,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无论官员在事件中是作为还是不作为,也不管政府多么有力地表明立场,谣言在公共事件中仍层出不穷。
这不仅是因为通讯手段的发达、信息扩散的便捷,更是因为社会心理的失衡、公共信用系统的崩溃,人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对官僚系统的陌生感很轻易地唤起了人们对它的不信任,继而它又与人们对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的不信任奇妙地揉和在一起——公共机构在过去的形象里往往是互相推诿的,这成为人们巨大不安全感的来源。
如何重建信任?我想这是制度建设的大课题,是公共社会再造的大课题,也是一个传播领域的大课题。
二
“你了解政府和官员吗?”公共治理权威戴维·奥斯本与彼德·普拉斯特里克在《摒弃官僚主义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写道,“行政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经济和政治改革本身也造成官员角色的模糊。从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一次政治局的会议上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起,政府一直在努
目录预览:
做官:13位中国官员应对危机之道
目录
版权页
序 访问权力的“三岔口”
前言 寻找政治英雄
“抛开所有陈见”
96小时——对话松花江水危机中的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
汶川的领导者——对话汶川大地震中的汶川指挥张通荣
一个明星城市的手术——对话蓝藻危机中的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
“足球扫黑”启示录——对话原中国足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国际司司长魏纪中
“有些人坏得很”
分配权力的智慧——原南方航空党组书记刘名启谈南航重组的3年
“腐败是市场自找的平衡”——对话证监会信任危机中的原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
米价的分寸——对话粮价危机中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
“别把反水电当成时尚”——原水电部副部长、三峡工程总指挥陆佑楣谈水电信任危机
“有些人坏得很”——原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谈亲历中国体育的数次危机
“我还需要给谁作秀?”
“我还需要给谁作秀?”——对话陕西神木免费医疗风波中的神木县县委书记郭宝成
地价和房价的秘密——对话西安开发争议中的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
解困金融危机——对话金融危机中的杭州市市长蔡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