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

admin 2024年03月06日 38次浏览

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汉宁·里德;

内容简介:


译者序
“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当我到了咖啡店时,汉宁•里德(Henning Ritter)总是已经在那儿了。我在门口稍作逗留,好仔细观察他。他埋首于文稿中,全神贯注,像是有个无形的罩子将他与四周的人隔绝开来。他的手中握着支铅笔,他的阅读总是立即转化成批注和评论。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看到我,露出那特有的诙谐坏笑。”2013年6月23日,69岁的汉宁•里德因病在柏林去世后,他的友人、法兰克福作家马丁•莫泽巴赫如此回忆。
汉宁•里德生于1943年的西里西亚,父亲为明斯特的哲学家约阿希姆•里德。他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艺术史、哲学与古典学,翻译出版卢梭作品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柏林的知识分子圈子里颇为活跃。虽然汉宁•里德没有选择从事学术研究,甚至未取得学位(除了汉堡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但这并未妨碍他成为文字考究的旧式学人,欧洲人文思想中独具品位的漫游者。与其父亲不同,汉宁•里德的作品从不追求体系化的思想构建,他的作品以流动思维中屡屡出现闪光点而著称。作家莱纳尔德•戈茨曾在《明镜周刊》撰文评论道:“汉宁•里德的思索来源于文本,产生于他与古典思想家的对话之中。进入这场对话的读者将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抵达质疑、矛盾、答案,当然最好是与作者达成认同。(中略)里德的文风在追求写作的另一种原始功能,这就是捕捉跳跃着的思维过程。里德收集起那些灵光一现、那些闪烁在思维之聚散离合中的无数个顿悟的瞬间,接着以诡辩的方式使这些偶尔迸出的思想火花变得通俗易懂。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自我’看似是消失了。”
作为非学院派的散文家、媒体人与思考者,汉宁•里德在作家、人文学者及各式知识分子之间交友甚广。1985年,他成为法兰克福汇报文艺副刊《人文学》板块的责任编辑,到2008年退休的二十多年里将该板块耕耘成一块现代媒体中已十分罕见的、充满了古典人文气质的园地。除了本书,里德本人的主要作品包括《长影子》(19

目录预览:

​ 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万有引力书系)
译者序
导言
第一部 杀死满大人
第一节 拉斯蒂涅踌躇了
第二节 对简朴的礼赞
第三节 发生在遥远处的不幸
第四节 利己主义的荒漠
第五节 意念杀人?
第六节 放之四海皆准的良知
第七节 大与小,远和近
第八节 残暴的思考者
第九节 人性的纽带
第十节 “人”在人之中
第十一节 建立在不幸之上的幸
第十二节 战争的绝望
第十三节 布尔乔亚的耸肩
第二部 道德的地理学
第十四节 利益主宰世界
第十五节 对差异的礼赞
........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