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喧嚣
;
副标题:无;
作者: 曼德尔施塔姆;
内容简介:
“白夜丛书”总序
白夜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北纬48度以北地区都能看到,它能唤起好奇,甚或引人神往,其原因就在于夜与昼的混淆和颠倒,就在于反常的黑白转换和明暗对比。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也往往如此,现实如昼,文学如夜,如白夜,也表现为对现实的戏仿和颠覆,并因此构成某种反常和诱惑。
提到白夜,人们最常想到的城市可能就是彼得堡,其实,彼得堡只是世界上靠近北极圈的数十座城市中的一座,它与白夜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白夜》中浪漫而又神秘的城市场景与纯真而又哀婉的爱情故事相互结合,使彼得堡的白夜从此成了俄罗斯文学的诸多时空体和象征物之一。
“白夜丛书”的译介范围是广义的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所谓“白银时代”是相对于19世纪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的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言的。关于“白银时代”这一概念的来历,有人认为源于马科夫斯基的回忆录《“白银时代”的帕尔那索斯山上》(1962),马科夫斯基本人在此书中则称,是别尔嘉耶夫率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有研究者发现,早在1933年,诗人尼古拉·奥楚普就在巴黎俄侨杂志《数目》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俄国诗歌的白银时代》的文章。至于白银时代的起始,学者们一般公认为俄国象征诗派出现之时,其标志即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的《论当代俄国文学衰落之原因及其诸新流派》一文,以及1894年勃留索夫编成的辑刊《俄国象征派》;关于白银时代的终结,人们却看法不一,或认为是十月革命爆发的1917年,或认为是白银时代诗人和作家大规模流亡的1920年代,甚至认为是在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1930年。在我们看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就构成广义的白银时代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名作都将成为我们这套丛书的选择对象。
中国读书界对白银时代早已不感觉陌生,1990年代末,有多套译介白银时代文学的汉译丛书几乎同时面世,
目录预览:
时代的喧嚣(白夜丛书)
“白夜丛书”总序
译者序
自传
时代的喧嚣
第四篇散文
诗人自述
文论
阿克梅主义的早晨
词与文化
论交谈者
论词的天性
人道主义与当代
书信
致吉比乌斯 (1908年4月19日—27日,巴黎)
致索洛古勃 (1915年4月27日)
致妻子 (1919年12月5日,费奥多西亚)
致父亲 (1923年早春)
致俄共(布)中央出版局 (1924年5月)
致妻子 (1926年2月2日,列宁格勒)
致阿赫玛托娃 (1928年8月25日)
致《莫斯科晚报》编辑部 (1928年)
致《文学报》编辑部 (1929年5月10日)
致妻子 (1935年末)
致特尼扬诺夫 (1937年1月21日,沃罗涅日)
致楚科夫斯基 (1937年初,沃罗涅日)
致斯塔夫斯基 (1937年6月,莫斯科)
致父亲 (约1937年6月10日,莫斯科)
致波波娃 (1937年7月,萨维洛沃)
致库津 (1938年2月26日,加里宁)
致斯塔夫斯基 (1938年3月初,加里宁)
致库津 (1938年3月10日,萨马吉哈)
致父亲 (1938年4月中旬,萨马吉哈)
致家人 (1938年10月,符拉迪沃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