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
副标题:无;
作者: 董磊明;谢梅婕 等;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
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赓续绵延着。本书以古源村为个案,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解剖麻雀”,从社会基础这一视角出发,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讲述了古源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故事,进而考察“扎根型城镇化”的轨迹、逻辑和机制。
目录预览:
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版权信息
总序
序 乡村何以成为根
导语
第一章 “隙地”村庄整合的历史
- 大姓主导与不对等均衡格局
- 国家主导与地域社会的形塑
- “隙地”与国家
第二章 迈向扎根的城镇化 - 走向流动与城镇化的进程
- 渐行渐远的枝叶与深扎村庄的根系
第三章 扎根型城镇化下村庄的生产与消费 - 村庄生产的韧性
- 物欲潮流中的主体性消费
第四章 宗族社区中的个体与家庭 - 乡土中国的个体、家庭与宗族
- 城乡中国的个体、家庭与宗族
- 宗族底色下的个体与家庭
第五章 延展在城乡之间的社区 - 打工地的“旅居客”:回望家乡
- 县城的“定居者”:复制家乡
- 村庄的“守望者”:再造家乡
第六章 伦理经济的社区实践 - 古源村的伦理经济
- 伦理经济的变化
- 浅论伦理经济
第七章 伦理与秩序 - 斗而不破:乡土社会中的底线秩序
- 疏而不离:城乡社会的秩序调适
结语 “拔根”还是“扎根”?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