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文学书简
;
副标题:无;
作者: 福楼拜;
内容简介:
译本序
曾几何时,手写的书信离我们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便捷即时的电子通信手段。在这个惜时如金的快时代,电子通信的内容越来越短,从以段和行而计的电邮到以字和词而计的短信微信,甚至简化为无字的表情符号。那些标准的、整齐的虚拟文字没有灵魂,没有温度,没有个性,只剩下冰冷坚硬的信息。可是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书信是人们跨越空间、社交传情的最常用、最重要方式,收发信件就像我们今天收发快递一样习以为常。云中谁寄锦书来?家书抵万金,一行书信千行泪……见字如面,一纸书简承载了多少人的牵挂和期盼,为多少人送去慰借。
而那些以笔为生、以写作为业的作家们的书信除了具有交际功能外,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审美意义,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书写者鲜为公众所知的个人画像,而且让我们管窥到时代、民族等大历史广阔画卷的细部。法国作家尤善书信之道,伏尔泰、卢梭、夏多布里昂、乔治·桑、雨果、左拉等留下了搜之不尽、浩如烟海的书信。阿贝拉尔和爱洛伊丝、塞维尼夫人、乔治·桑和缪塞的往来书信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尽管圣伯夫、朗松等传统传记批评方法在今天已显得不合时宜,其实书信、日记、自传等作家的自我书写是进入作家世界、开启作品之门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钥匙,只是形式主义、文本主义、结构主义批评家们佯装对这把钥匙视而不见,弃而不用,却手持结构、解构等现代爆破工具煞费周折地破门而入。与以出版为目的、在回顾的滤镜下自带“美颜”功能的自传、回忆录相比,书信、日记这些即时的、私密的书写在写真方面深入至生活和历史的肌理,使后人透过岁月的烟尘窥探书写者心灵的脉动。
在法国作家之中,福楼拜留下的书信并不算多,但是写信的时间却很长,从只有九岁时的1830年直至1880年去世前两天,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福楼拜不把写信视为“正业”,甚至视为“负担”:“说到写信,我是写烦了。我真想在报纸上声明我再也不回任何信了:今天回了四封
目录预览:
福楼拜文学书简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出版说明
目录
译本序
致路易·科姆南
致阿尔弗雷·勒普瓦特万
致路易丝·科莱
致路易·布耶
致马克西姆·迪康
致维克多·雨果
致埃奈斯特·费多
致勒洛阿耶·德·尚特比小姐
致爱丽莎·施莱辛格
致兄长阿希尔
致莫里斯·施莱辛格
致埃德蒙·帕尼埃尔
致弗雷德里克·博德雷
致儒尔·杜勃朗
致夏尔·波德莱尔
致泰奥菲尔·戈蒂耶
致埃德玛·德·热奈特
致昂日·佩梅嘉
致儒尔·米什莱
致龚古尔兄弟
致儒勒·德·龚古尔
致龚古尔兄弟
致爱德蒙·德·龚古尔
致圣伯夫
致伊万·屠格涅夫
致乔治·桑
致阿梅丽·波斯凯
致伊波利特·丹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