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巨人:美苏粮食贸易博弈
;
副标题:无;
作者: 董一方 迟有度;
内容简介: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粮食战略”,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粮食大劫案”。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及两国实行的政策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由石油与粮食的地位与价格等变化引起的一系列国际局势的变动,分析了美国将粮食作为“武器”运用的政策演变,还原苏联过度依赖粮食进口对其最终解体的影响。
目录预览:
饥饿的巨人:美苏粮食贸易博弈(1945~1991)(世间之盐)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苏联的阴谋:“粮食大劫案”
第一节 “抢劫”之前:强大的苏联面临粮食危机
第二节 舆论伪装:苏联的麦穗也会骗人
第三节 政治伪装
第四节 暗度陈仓:偷偷买入
一 美国农业部默许下的私下交易
二 美国政府预期外的庞大交易
第五节 美国震惊:国内粮价暴涨
第二章 “大劫案”前的苏联:为什么非进口粮食不可
第一节 “厨房辩论”:和平竞赛比拼什么?
第二节 懂农业的赫鲁晓夫:处女地、玉米书记、跟美国农民交朋友
一 斯大林时期的“面包崇拜”
二 赫鲁晓夫的处女地运动
三 玉米书记和他的美国农民朋友
四 赫鲁晓夫的农业败局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的持续投入:白色黄金、咸海之死与原子水库
一 持续的农业投入
二 处女地上的白色黄金梦
三 白色黄金的代价:咸海之死
四 第一枚“和平原子弹”:原子水库
第四节 饮食结构改善:餐桌上的肉奶要赶超美国
一 赫鲁晓夫时期:逐渐丰富的食物供应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黄金十年
第五节 粮食进口:饮食结构转变后的强需求
一 斯大林时期的粮食贸易:每一项粮食出口都是一种“牺牲”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