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

admin 2025年08月14日 49次浏览

长江文明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冯天瑜 马志亮 丁援;

内容简介:


导言

水是有机生命的源泉,而文化由人这一高级有机体创造,因此,水(尤其是人类饮用、农作物灌溉需要的淡水)是文化生成的必备条件。人类有了稳定的淡水供应,方可经营定居农业,进而跨入文明门槛(以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及金属工具的使用为标志)。而能够为人类生存及文明发展源源不绝地提供淡水的,主要是河流。

河流,是指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流动的天然水体。汉字的河流拟名甚多,大者如“江、河、川”,小者如“沟、涧、溪”,被统称为“水”(《水经注》称黄河为“河”或“河水”,称长江为“江”或“江水”)。江河纵横奔腾的流域,因有充沛的淡水供应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成为文明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皆仰赖大河的恩惠,比如,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于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之于中华文明。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此语适用于诸大河文明,巴比伦、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也都是江河的赠礼。

诸大河文明奠定人类文明的基础,又多已被取代而消弭在历史长河之中,如尼罗河文明被希腊化、伊斯兰化,两河流域文明被波斯征服,印度河文明先后雅利安化、伊斯兰化,而中华文明于起伏跌宕间传承不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领域广阔、地理形势错综,存在平行互补且有自然屏障相间的两个大河文化——雄浑的黄河文化和清奇的长江文化,所谓“北俊南孊。北肃南舒。北强南秀。北僿南华”。当黄河流域因垦殖过度、气候转向干冷、胡马南征而文明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发挥其优越的自然禀赋,成为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和人文胜地。黄河流域邻近游牧区,一旦长城被突破,就可能被游牧人占据。而“长江天堑”成为一道防卫线,拥有巨大经济、文化潜力的长江流域为华夏文明提供退守、复兴的基地。经由长江文化对黄河文化的承接与创造性发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

目录预览:

​ 长江文明
版权信息
文前插图
长江礼赞
导言
第一章 自然长江
第一节 流域
第二节 干流
第三节 支流
第四节 湖泊
第二章 自然长江认知史
第一节 主干之辨
第二节 江源考察
第三章 大河文明纵览
第一节 诸大河文明
第二节 “人类文明发生线”横贯长江流域
第四章 文化分区
第一节 上游:羌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
第二节 中游:荆楚文化、湖湘文化
第三节 下游:赣皖文化、吴越文化
第五章 文明演进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母亲河
第二节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第三节 近代文化的推进线路
第六章 水运交通
第一节 早期运河工程
第二节 长江与黄河的纽带:汉江
第三节 近代航运
结语 守护与瞻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