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的诱惑
;
副标题:无;
作者: 柏琳;
内容简介:
序 生命中的火把 和前南斯拉夫的邂逅,是我生命诸多偶然中的必然。我开始动笔写下这篇序言时,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所有关于“为什么要去南斯拉夫?为什么要写南斯拉夫?”的问题,我都可以用一种神秘兮兮的态度来回答:因为幸运。我幸运地在南斯拉夫找到了生命的共振,找到了一个火把,用以释放生命中躁动不安的那簇火焰。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的。终其一生,许多人也没有点燃那簇火焰,更不消说去寻找共振了。我却在而立之后的年纪,过早地(也许过晚地)找到了南斯拉夫,找到了生命中的火把。很多人总是好奇,我怎么会对一个如此遥远的地方萌生出这样强烈的情感,强烈到不得不倾诉,不得不书写。老实说,我自己也受了惊吓。 我一向不迷恋文本,不信任旁观。我信赖行动,更注重体验。我心里很清楚:人都是会说谎的。在我的价值天平上,说出的话,写下的字,重量远不及真实的行动所能带来的改变。我这么说,怕是要让许多人感到不适。但我相信,许多写作者的内心一定和我有着同样的怀疑:当你长久地困于书斋中,困于文字和图像的独裁王国中,困于信息的洪流中,如何坦诚地投入生活,如何在以肉身体验实在的困境之后,在用常识和经历过滤二手信息之后,真正抵达真实?不爱逃避的个性,让我执拗地追寻着某种虚无缥缈的“真实”。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相信这句话。2018年后,我去了巴尔干半岛,踏上了前南斯拉夫的土地。 接下去的问题是,为什么选择前南地区?形象地说,是数点火星引燃了火把。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97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经常周末趁父母不在家,熘进他们的房间看电视。当时的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有个栏目叫“流金岁月”,还有个栏目叫“佳片有约”,我人生中所有关于译制片的美好记忆,都来自于此。关于南斯拉夫的最初记忆,也都来自于此。《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红色电影”我大概重看了五六遍,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意识形态的含义,但是,忠诚、勇气、信念
目录预览:
边界的诱惑
目录
序 生命中的火把
扫雷标签
平静的爱恋
卢布尔雅那:一个被爱的地方
布莱德:白银盘里一青螺
皮兰:暗夜流金,沉静如海
自由的重负
萨格勒布四月天:没有高潮的雨中曲
历史的回声
斯普利特:失落之城
杜布罗夫尼克:自由胜过黄金
等待的热情
萨拉热窝无消息
莫斯塔尔:古桥光亮如雕
维舍格勒静悄悄
颓唐的新生
贝尔格莱德:谁在那儿歌唱?
延伸阅读书目
后记 时间本身就是感情
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