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利玛窦来中国:5-8年中西文化交流史
;
副标题:无;
作者: 张西平;
内容简介:
一 介绍西洋历法
利玛窦的《干坤体义》是传教士们第一本关于西方天文学的着作,他初步把托勒密(Ptolemy)的“九重天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行论”介绍了进来,后来由他口述,李之藻笔译的《浑天通宪图说》虽然也是把利玛窦的老师1593年出版的《论天文仪》(Astrolabium)一书的部分内容翻译了过来,但是,李之藻在翻译中已经糅进了很多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知识。
1610年,于利玛窦死后来华的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Emmanuel Diaz Junior, 1574—1659)写了本《天问略》,他以问答的方式介绍了西方托勒密的天文学,还配图说明了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他首次向中国介绍了伽利略的最新着作《星际使者》一书,向中国的读者展示了伽利略所发现的木星的四颗小卫星。要知道,当时伽利略的这本书在欧洲刚出版了五年。
图3—1 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3—2 阳玛诺的《天问略》
耶稣会会士们向中国介绍西方的天文学知识最为成功的,也是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是他们和徐光启等中国的科学家们一起编写的《崇祯历书》。明代一直使用的是大统历和回回历,因时间久了误差逐年增大,常常月食和日食都推算得不准确,这样的改历唿声在嘉庆和万历年间一直都有。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1629年6月21日)日食,当时的钦天监依据大同历和回回历都测算不准,而此时只有徐光启按照西方历法预推而验。这样,改历之声再起。七月,崇祯帝同意开局修历,由徐光启主持历局的工作。徐光启就推荐了李之藻、龙华民、邓玉函(Jean Terrenz, 1567—1630)参加历局,后来又将在外地的汤若望、罗雅谷(Jacques Rho, 1593—1638)也调到了历局。
徐光启有句很有名的话:“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1]这样,他认为修历首要的是翻译介绍欧洲的天文学。《崇祯历书》从崇祯二年九月.....
目录预览:
跟随利玛窦来中国: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
目录
绪论 中西文化交流新一页
一 远古的怀想和遥望
二 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三 西儒利玛窦
四 康干盛世西洋风
第一章 皇宫中的洋教士
一 万历皇帝的门客:利玛窦
二 顺治皇帝的“玛法”:汤若望
三 康熙的近臣:南怀仁
四 中华帝国的外交官们
第二章 西来孔子:明清之际的文人与传教士
一 利玛窦的适应政策“合儒易佛”
二 因求异而交往
三 因信仰而交往
第三章 西方天文历算的传入
一 介绍西洋历法
二 制造测天仪器
三 介绍西方数学
第四章 从《山海舆地全图》到《中国新图》
一 明末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
二 清中前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三 来华耶稣会会士与中国地图的西传
第五章 穷理学:西洋学问之总汇
一 西洋物理学与机械学的传入
二 红衣大炮的传入与明清历史的变革
三 西洋自鸣钟与中国近代钟表制造业②
第六章 西方艺术的传入
一 西方音乐艺术传入中国
二 西方绘画艺术
三 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
第七章 西方社会思想观念及文学的传入
一 传教士对西方社会文化的介绍
二 西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