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谷的藏书架: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
;
副标题:无;
作者: 角谷美智子;
内容简介:
导言
普利策奖得主、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1]在一次演讲中回忆道,在童年时期,他是那个想要阅尽家中藏书的人,也是那个借书证用得破破烂烂、借了书总是到期不还的人。15岁时他从高中辍学,然而每个上学日,他都会去匹兹堡卡内基图书馆阅读历史、传记、诗歌和人类学书籍。图书馆后来还给他发了荣誉高中毕业证。他说,他在图书馆发现的书“打开了一个他进入后就再也离不开的世界”,他的想法因此转变,认为“我也可以当一个作家”。
正如雷·布拉德伯里[2]自述“完全是在图书馆受的教育”一样,奥利弗·萨克斯博士[3]也认为他接受的真正教育是在当地公共图书馆完成的。这家图书馆位于他从小就很熟悉的伦敦威尔斯登。还有两个着名的自学成才的例子:亚伯拉罕·林肯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4],他们成长过程中阅读的书籍塑造了他们不可磨灭的理想和抱负,赋予他们表达和论证的工具,从而帮助他们影响美国历史。
弗吉尼亚·伍尔芙写道,阅读的快乐是“如此强烈,没人能否认这一点:若是没有阅读,这个世界会截然不同,一落千丈。阅读改变了世界,并将继续改变它”。她提出,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从猿猴进化为人,离开洞穴,放下弓箭,围坐在篝火边聊天,照料和帮助老弱病残——我们之所以在沙漠荒原和交纵错杂的丛林中开辟家园,组建社会,原因很简单——我们爱上了阅读”。
在1996年出版的《阅读史》中,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讲述了一个10世纪的波斯统治者。据记载,他让400头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他的117000本藏书,按字母顺序排列行走,跟他一起旅行。曼古埃尔还讲到,19世纪末期,古巴的雪茄工厂雇了一些公众朗读者给工人们大声朗读书籍。他还提及一位他少年时代的恩师的父亲,一位学富五车、熟记经典的学者,在萨克森豪森纳粹集中营里自愿为狱友提供“图书馆”服务。他能大声整本背诵各种书籍——这一点和《华氏451》中的书迷十分相似,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目录预览:
角谷的藏书架:100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
导言
《美国佬》 (2013)
《那世上的光:回忆录》 (2015)
拳王阿里
《经历:回忆录》 (2000)
《小城畸人》 (1919)
《极权主义的起源》 (1951)
《使女的故事》 (1985)
《奥登诗选》
《大陆漂移》 (1985)
索尔贝娄作品
《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 (1962)
《虚构集》
《所有奇迹:面对未知的真实故事》 (2017)
《鼠疫》 (1947)
《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 (2012)
《追求幸福:好莱坞复婚喜剧》 (1981)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 (2014)
布鲁斯查特文作品
《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 (2012)
关于外交政策和世界的书
《兄弟,我已不久人世》 (2007)
《地下世界》 (1997)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2007)
琼狄迪恩作品
《怪才的荒诞与忧伤》 (2000)
《黛博拉艾森伯格故事集》 (2010)
《荒原》 (1922)
约瑟夫J.埃利斯作品
美国民主制度的奠基者
《看不见的人》 (1952)
《我弥留之际》 (1930)
那不勒斯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