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
;
副标题:无;
作者: 姜宇辉;
内容简介:
导言 声音是存在的家园
这是一本关于声音和音乐的书。那就让我们先来谈谈根本性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声音?声音与我们的生存之间有何种本质性的关系?为何思索声音对于哲学,对于人生来说如此重要?
首先,声音是母体。这个就涉及声音和生命之间的最基本关系。谈论声音的重要性,显然有必要从生命的源头说起。有很多研究证据表明,听觉是人身上最早开始发育的官能。大致可以这么想象,羊水中的婴儿,他/她最先获得的对于周边世界和自己身体的体验不是“看见”,而是“听到”。当然,这么说显然有些过度解释。毕竟,没人真正说得清待在羊水里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那真的是一种聆听吗?聆听难道不需要听者有一种明确的自我意识吗?“我听故我在”?然而,我之所以从这个很确凿的科学证据来入手,就是想强调一个关键点,聆听真的是人身上一种非常基础、非常源始的体验,源始到甚至连像样的感觉都谈不上,基础到甚至连自我和意识都还没形成。在人的生命的那个混沌幽暗的起源之处,在那个人与世界甚至与自我之间都混沌未分的起点之处,已经有声音在回荡,你即使不是用耳朵在听,也绝对是用整个身体乃至整个生命在听。声音与聆听,就是人类生命最为初始的感性基质。这也是我用“母体”这个词的缘由。它的词源来自古希腊,柏拉图曾在《蒂迈欧篇》里面用它来形容宇宙的时空从中诞生的那个源始基质。但其实本不需要回溯到这么古老的渊源脉络,因为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其实都是来自母体,最终又重归于母体。哪怕我们已经不再是羊水中的那个终日昏睡的蜷缩的小小生命,哪怕我们已经变成了耳聪目明、四肢发达的社会人,母体的那种怀抱、庇护的体验,那种温暖而包容的家的氛围仍然是生命中一种挥之不去的基质。聆听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回归母体般的感受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绝大多数仅仅是过耳云烟。但如果我们真的止步驻足,凝神聆听一曲音乐,甚至只是聆听四周的人和物的声音,相信都会有一
目录预览:
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
导言 声音是存在的家园
“未完成”的节奏——卢梭与启蒙理想的音乐性
一 表象与在场:艺术的政治学
二 《起源》:音乐的“起源”
三 “节奏”与启蒙理想的音乐性
琴“声”如“诉”——声音与聆听作为一种绘画叙事之可能性
一 从“图像学”(iconology)到“图像本身”(Figure lui-même)
二 从福西永到康定斯基:声音作为“图像本身”之变形动力
三 聆听之“诗意”:古代绘画中的声音叙事
四 琴韵墨章:声——画交融的“诗意”之境
尾声 悬停,终极的静默
“声音”与“意义”——在《意义的逻辑》与《千高原》的张力中探寻语言的诗性本原
一 内容与表达:语音(voix)的引入
二 符号的四种机制
三 “前表意机制”:语音——嗓音——发音
四 “后表意”:诗之声,抑或声之诗?
结语:寂默(silence),语言的诗性本原
白噪音、黑噪音与幽灵之声——德勒兹的事件理论视域中的噪音本体论
一 《意义的逻辑》中的事件理论:非实体(incorporel)与斯多葛的因果理论
二 Ain/Chronos:感性介质(sensual ether)与幽灵之声
三 白噪音 黑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