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菲利克斯
;
副标题:无;
作者: 托基尔·汉森;
内容简介:
前言
那个充斥着殖民主义征服的18世纪,同时也是一个启蒙时代。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大批远征考察队,他们肩负学术使命,只为翻越千山万水去一探究竟。到后来,世殊时异,这些冒险行动时而会遭受抨击和指摘,但更寻常的结果,却是他们在经历过漫长的艰难险阻后,取得的考察成果以及留下的文字记载,已无人问津。至于那些参与者,有痴迷于此而求知心切的,有孜孜不倦而热情永不退减的,有愚钝无能而一味追求成功的,有野心人士,有业余爱好者,有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无论哪一个,到头来人生结局还是一样的不公。波澜壮阔是过程,出人意料如戏剧,却都难以在生前得到应有的承认。
在第一批这样的冒险远征中,有一趟驶向阿拉伯的远航,满怀雄心而历尽悲苦。意外的是,它与大英帝国和法国都无关系:这趟远征萌发于一块弹丸之地——丹麦王国。它的动机是混杂的: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研究,要测绘地图;另一方面又要去寻找传说中以色列人从埃及逃走后留下的那些神迹和铭文,要考察过红海时的潮汐变化。至于这场冒险的成就与荣耀,自然全部归于丹麦,以及作为资助者兼庇护人的国王——弗里德里克五世。
远征队自1761年1月起程以来,备受瞩目与期待,欧洲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都十分密切地关注其进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远征队寄回的文件断断续续而逐渐减少至无,发起者的殷切关注也渐渐转为强烈的不祥预感,后来,他们就对远方的沉寂彻底习惯了。1767年,当唯一的幸存者蹒跚一路回到家乡,终于结束这场远征的时候,却发现,远征一事已被故国全然忘却。弗里德里克五世已经不在人世了。王位继承人尚且年少,他更感兴趣的是娼妓,而非文化。没有人在乎他们的远征成果,如此重要的调研发现在经过百般波折被运回丹麦后,已损耗巨甚所剩无几,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被堆在杂物间里腐烂发臭。
1962年出版的《阿拉伯菲利克斯》(Det lykkelige Arab
目录预览:
阿拉伯菲利克斯
前言
上部 暴风雨前的平静
1 “尽管时局动荡不安”
2 暴风雨
3 埃及一年
4 西奈山一无所得
下部 一千零一天
5 帖哈麦的春天
6 为什么是“阿拉伯菲利克斯”?
7 卡斯滕·尼布尔的归来
附录 丹麦远征纪事年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