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
副标题:无
作者: 51epub.cc
内容简介:
序言
西方所谓哲学的原义是“爱智”,“爱智”即追求智慧。何谓智慧?智慧即对于真理的认识。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即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层次。普通的“智慧”可谓实用的智慧,即处理一般疑难问题的智慧。《战国策》记载春秋之末晋国贵族知伯与赵襄子的斗争。赵襄子抗拒知伯的要求,知伯决水灌晋阳,围晋阳三年。城中粮食将尽,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智士也!”(《战国策·赵策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于是设法出见韩、魏之君,共攻知氏,取得了消灭知伯的胜利。这个故事说明,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救亡图存、转危为安要依靠智士的智慧。“智慧”之所以可贵,在于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妙用。这类解决危难问题的智慧,虽然和哲学有关,但还不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我们这本书所讲的“智慧”,基本限于哲学智慧。
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解答,这就是中国古代哲人所讲的“道”。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的学说包含哪些智慧呢?
孔子自述学术宗旨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是以“好学”自许的,学的目的在于“闻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他对于道的重视。孔子在当时以“博学”著称,直到战国时期,孔子仍被认为是知识最多的人。《庄子·秋水》河伯与北海若问答的寓言中,河伯说:“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可见一般人以孔子为多闻的典型。但是在孔子,博学多闻只是求道的途径。《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
目录预览:
中华的智慧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序言
孔子
一 己欲立而立人
二 为仁由己
三 过犹不及
四 “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老子
一 道为万物之宗
二 道法自然
三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四 柔弱胜刚强
墨子和墨家
一 “义利”统一与“德力”并重
二 好学而博
孟子
一 民为贵,君为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