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律动:读懂中国宏观经济与市场
副标题:无
作者: 徐远
内容简介:
推荐序 再谈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汪丁丁
二十年前,为祝贺《读书》复刊二十周年(1978—1998),我应邀撰文,标题是“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十二年前,我在搜狐博客颇费笔墨向年轻人解释知识是过程而非固定僵死的概念,不得不再贴此文。
今天,我这篇“再谈”,为序徐远(徐建国)这本新书,引述那篇旧文的开篇及全文发表于搜狐博客时我写的编者按语真是很合适的:这篇随笔发表在《读书》二十周年纪念号,汪晖约稿,我答应,但说好只写不超过五千字的文章。贴在这里,是因为我在回应中承诺要贴这篇稿件,为论证“经典作品不会过时”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我在这里写的,是我自己对我的生活的感悟,远比一个简单的道理丰富。
理论,在消费主义的时代,便成了消费品。年轻又有才华的理论家,骨子里总是对“以前”的理论怀有不屑一顾的轻视。因为凡是“以前”的理论,必定已经有聪明人继承过和批判过,从而生出了新的理论路向与新的理论,视界既然已经被推向新的疆域,有什么必要“回顾”呢?把“回顾”交给专门负责回顾的历史家去做吧!
于是比我年轻许多的理论家们,会一边摇头一边向我指出某某的某个观点“说到底还是”某某理论里的看法,他们的意思说到底还是要“迎头赶上”所有这些理论,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即便不年轻的理论家们,或许也会作如是说:这理论我见过,有如此这般的局限性,过时了。
能够意识到理论局限性的人,和想要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当然是有才华的理论家,当然不必是把理论当作消费品的理论家。
在什么样的前提下,理论就成了“消费品”呢?当我依照其他人的见解,尤其是依照“专家”意见,被告知某某理论的某某局限性,从而相信那理论是我不必去理会的时候,那理论便成了我的“消费品”。这里出现的首先是权威专家的反思性意见,其次是专家为理论贴上的标签化的超越自我经验的含义。
把理论当成消费品的倾
目录预览:
经济的律动:读懂中国宏观经济与市场
扉页
目录
题记
推荐序 再谈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自序 那人不在灯火阑珊处——开放社会的经济分析
上篇 经济学的修行
第一章 一个人的游学——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第二章 那些美丽的灵魂——诺奖获得者在说什么?
第三章 学派的悖论
下篇 宏观金融笔记
第四章 利率是车
第五章 汇率是马
第六章 SDR是个花架子
第七章 增长是个长期问题
第八章 波动是个短期问题
第九章 美国和日本——他山之石
第十章 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
第十一章 过于勤政的IPO改革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