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副标题:无
作者: 艾尔曼
内容简介:
前言
自中古以来,帝制王朝、士绅—文士精英与儒家经学在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运作的过程中密不可分。
[1]
三者纵贯了整个晚期帝制中国时代,彼此之间互为支撑,共同稳定地维系了500余年。当它们在20世纪初走向没落时,也是一同轰然覆灭的,它们再也无法与其所维护的政治权力和士风文化相联系。若要中肯地评价前现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就应结合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与教育实践、文化实践、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相关的一手材料,一并来进行细致的考察。
1400—1600年,帝制王朝、地方精英与乡村民众之间复杂的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的改变。首先,中国人口从6500万飙升至1.5亿,帝制官僚体系触达底层的能力不断削弱。1550—1650年的“白银时代”(silver age)使得明代经济走向货币化,摊派给各乡各县的劳役被折合成了现银税金,帝国朝廷及其官僚体系逐渐失去了对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的控制。帝国王朝对乡村事务直接介入的减少,无疑放大了从明末到清代的士绅—地主精英们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中介作用。在中央政府的保护伞下,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各地方的士商精英对地方权力的掌控更加多元化,其形式拓展为通过收纳地租和从事商业活动来牟取利益。同时,他们通过将经济、社会权力转化为主要让士商子女得以考取功名的文化和教育上的优势,从而垄断了帝国官僚制中的职位。实际上,科举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剑拔弩张的官僚势力角斗场,帝制皇廷希望以此来控制精英,而精英们则肆无忌惮地利用朝廷来提升他们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积累经济财富。
[2]
任何将晚期帝制中国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简单描绘成一种无情的帝制霸权的历史叙述,都是一面之词。同样,任何将科举考试描述为一成不变的专制权力展演的叙述,也忽视了政府与社会之间彼此合作的共生关系。自中古以来,科举闱考与教育机构就由王朝和不断演进的精英阶层两方共同主导。
目录预览: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索恩系列)
前折页
文前辅文
书名页
文前彩插
中译本序
1400—1900年间的帝制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文版序)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重新思考晚期帝制科举考试的历史根源
第二章 明初的皇权、文化政治与科举考试
第三章 晚期帝制中国科举考试的制度动态与精英流动
第四章 科场与王朝权力的局限
第五章 文言读写能力与晚期帝制科举的社会维度
第六章 焦虑情绪、科举美梦与备考生活
第七章 科举考试的文化范畴与作为精英写作的八股文
第八章 评卷标准、文士阐释与王朝对知识控制的局限性
第九章 科举考试中的科学、史学与汉学
第十章 19世纪之前清政府科举科目改革的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