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批评:诗·史·思之维
副标题:无
作者: 周新民
内容简介:
序言
我清楚地记得在2000年的春天,那是我跟随於可训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年的下学期,我交上了寒假期间写的一篇文学批评文章,恳请於师教正。说来惭愧,我硕士期间就读的是文艺学专业,沉迷于西方文论的学习与研读之中,未曾尝试过文学批评。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等待着於老师的“判决”。我知道,於老师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我的这篇作业肯定入不了他的法眼。但是,我想知道的是,文学批评应该怎么写。二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有了文艺学专业的底子,再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应该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是,说句实话,那一篇文学批评首作,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坐在於老师家里,我内心波澜起伏,无所适从。正当忐忑不安之际,我听到於老师轻轻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好的文学批评就像两个知己之间的轻松对话。”这是“对话”和文学批评首次在我脑海之中建立起联系。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於师这句话所包含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的灼见,我一直铭记在心。
其实,中国和西方都有非常悠久的对话批评的历史。在中国,《论语》就可以看作一部对话批评的典范作品。而西方苏格拉底的对话被看作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西方思想界的对话批评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巴赫金、托多洛夫等,甚至建构了比较成系统的对话美学。由于中国文学更多地承担着教化功能,文学批评以教诲、引导为基本底色,所以,对话批评渐渐淡出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外来文学批评范式的影响,对话批评尤其是作家访谈,渐趋火热。
然而,对话批评毕竟不占主流,占主流的是学院批评。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院批评崛起之时,曾被批评界寄予厚望。然而,当初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学院批评会发展到令人失望的地步。种种病象,学界讨论很多了,我不想赘述。学院批评今天面临这种窘境,和它日益沦为学术性的自说自话的现状密不可分,以致今天的文学批评失去了体人察己的温度,或者生硬地演绎既有文学理论观点,或者与文学
目录预览:
对话批评:诗·史·思之维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时代之镜
民族之根与世界之眼——对话吉狄马加
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对话刘醒龙
文学的气节与风骨——和刘醒龙对谈《蟠虺》
做新时代的柳青——对话关仁山
使命与宿命——对话刘继明
第二辑 哲思之维
打开人性的皱褶——对话苏童
灵魂的守望与救赎——对话陈应松
思想的独舞者——对话孔见
第三辑 道技之翼
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对话王安忆
写作,就是反模仿——对话叶兆言
“小”中自有大乾坤——对话朱辉
写一段就复活一段——对话侯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