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
副标题:无;
作者: 51epub.com;
内容简介:
引言〔1〕李双志 编译一、《起源》的起源《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原本是瓦尔特·本雅明为了在法兰克福大学谋求教授职位而撰写的教授授职论文(Habilitations-schrift)。他在1919年11月,即获得博士论文不久,就已经有了撰写一部授职论文的计划,而且最初设想的是在哲学系求职。而之前在1916年,他先后写了三篇带有形而上学思考意味的论文《悲苦剧与悲剧》、《悲苦剧与悲剧中的语言的意义》和《论普遍语言和人类语言》,其中已经包含了《起源》中许多思想的萌芽。这部历时长久,苦心经营,于1925年4月写成,于5月12日正式递交至法兰克福大学哲学院的专著却没有让他如愿以偿,步入他其实对之早已心存疑虑的学术道路。当时负责审阅评核该论文的美学教授科尔内利乌斯(Hans Cornelius)在评审报告中坦言,这篇论文“完全难以读解”,他无法复现“该论文的意义”,认为论文作者“以其让人无从理解的表达方式”无法胜任该领域的学生导师之职。该大学原本支持他的哲学系系主任舒尔茨(Franz Schultz)也声称该论文无一字可懂。另外,1926年1月,奥地利诗人、作家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在给朋友的信中盛赞这是一部“关于德意志17世纪的极其重要的著作”。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在1928年7月发表于《法兰克福报》的书评中也认为:“他对寄喻的阐释是值得惊叹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学者和艺术史学者——遑论哲学家——都将在这部关于悲苦剧的著作中各获所需。[……]在本雅明的专著之后,人们将以与之前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巴洛克,并且不仅仅是巴洛克。”本雅明在1923年结识的好友阿多诺在自己于1931年获得通过的授职论文中多次引用了这部著作,认为这是本雅明“理论上展述最充分的著作”,并且在1932年专门开了一学期的讨论课来讨论这部著
目录预览: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
引言
参考文献
认识论批判 代序
悲苦剧与悲剧
寄喻与悲苦剧
附录
本雅明自传(1928年)
译名释义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