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人师承与文学

admin 2025年01月06日 38次浏览

北宋士人师承与文学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汪超;

内容简介:



王兆鹏
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著作。
首先是选题新、研究领域新。我们都知道北宋文坛上有欧门、苏门,欧阳修门下有曾巩、苏轼等名流,苏轼门下有苏门四学士等高足,黄庭坚门下又有陈师道、王观复、范寥等门生,薪火相传,代不乏人。然北宋文坛上,除欧、苏、黄门之外还有哪些师门?每一门又各有哪些生徒?我们并不了解。尽管我们知道欧、苏、黄三大师门名贤辈出,但每门究竟有多少门人,其实我们也不了解。虽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分名单,但他是着眼于理学、道学,而不是文学的师承。更何况,北宋人凭什么当老师?在哪里当老师?是“来学”还是“往教”?北宋人为什么好为人师,乐于奖掖后进?是个人的品性使然,还是社会风气如此?后辈学生是怎样拜师求学的?为什么要拜师求学?仅仅是因为求知问道还是别有所求?师承的风气与文化传播、文学发展有哪些关联?这些问题,很少有人关注过,至少是没人做过系统的探讨和解答。所以,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是问题。直到本书的问世,才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或许不是标准答案、最佳答案,但可说是前所未见的有据可依的答案。当我们带着好奇心打开此书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作者没有让我们失望,开卷有得,如行山阴道上,精彩应接不暇。
除了得到上述问题的答案,读罢还有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之一是从中了解了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求学过程、求学生活的诸多细节、场景,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呈现,甚至于日常交际,彼此之间赠送什么礼物、怎样的礼尚往来,都有详细的叙述。收获之二是熟悉了北宋士人的人际关系、社会网络。书中陈述的不止是师生关系,还有姻亲关系和其他亲戚关系、社会关系。师门之间常常结成儿女亲家,如苏轼之子娶了欧阳修的孙女,苏辙之女嫁给曾巩之侄等,亲上加亲。至于同学、同年之间结亲的就更多。了解这些人际关系,对于深入认识宋人的社会关系、婚姻观念都有助益。收获之三是知悉了北宋文坛生态。文人之间的互动往

目录预览:

​ 北宋士人师承与文学(精) (中华书局)
书名页
版权页
文前辅文
目录
绪言
第一节 师承谱系的研究解题与理路
第二节 师承与其周边概念关系
第一章 北宋文坛师承谱系观念
第一节 宋前士人的师法观念
第二节 北宋士人重视师承关系
第二章 北宋师承关系的确立及其演变
第一节 师承关系建构的幕后力量
第二节 师承关系流变类型及其聚散因由
第三章 地方文人与文坛中心的互动
第一节 执文就谒与文人的上行流动
第二节 文人流动与地方文士问学
第四章 师承谱系拓展的社会网络
第一节 师承谱系与文人社会资本的获取
第二节 师门姻亲关系与文学传承
第五章 师生日常活动与师门交流
第一节 赠诗馈物与师门日常交往
第二节 同题创作与师门群体的文学交流
第六章 忆昔述古与师门统序的延绵
第一节 师友写真、真赞与其怀思书写
第二节 师门祭悼文与追思的书写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封底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