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三部曲3:失落

admin 2025年09月02日 16次浏览

依恋理论三部曲3:失落

图书封面;

副标题:无;

作者: 約翰·鮑比;

内容简介:

	  繁体中文版审定序  依恋理论的最后一块拼图:哀伤与失落

	文/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翁士恆

	

	审定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三部曲》终于走入了最后一哩路,面对这个心理学大作,我一直都不敢怠慢,也很感谢小树文化愿意让此书在繁体中文的世界呈现,更感谢小树文化愿意让我来审定这三本书。大陆版的译本,在精心审定后,已经有了几乎完全不同的风貌。面对两岸的文字运用风格,以及译文内容的正确性,同时还要兼顾阅读的顺畅程度,我想,我已经尽力让这三本书的出版,在华人阅读世界中有了重要的位置,尤其在日常心理学的领域里。

	从依附、分离焦虑到失落,约翰.鲍比用了庞大并缜密的态度去探讨人与人的第一个关系,也就是个体与母亲的关系可以如何影响人的一生。以精神分析为基础,他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联结到了克莱恩(Melanie Klein)的理论,以母亲与孩子之间千丝万缕的情爱做为入世的原点,以生物学、生态学、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实证性研究丰富了「情爱」的大千想像。这三本着作,不只探讨「依附关系」的品质与应用,而是深究并拓展了人类从出生到离世、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情爱与情伤。

	而「失落」就是最后一块拼图,完整了「爱」的诠释:从拥有它,到觉得自己可以永远有着它;从失去它,到觉察到永远失去了它。然后,在一个时间状态中,又可以将它转化为心中此生此世的永恆。对!「失落」说的是,一次又一次透过分离的考验所建立的依附关系,在人生的终点终需一别。而哀伤与面对别离的形式,会深受这第一个依附关系的影响。约翰.鲍比一层又一层的抽丝剥茧,证明了早期依附与情爱关系影响了哀伤、忧郁与哀悼。

	人世的第一个创伤,来自与母体的分离

	约翰.鲍比也巧妙的联结了克莱恩与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的研究,进入了深层的对话,以实证的脉

目录预览:

​ 依恋理论三部曲3:失落
【繁体中文版审定序】依恋理论的最后一块拼图:哀伤与失落
【简体中文版审定序】依恋理论,让我们更理解母婴关系
【前言】探究年幼儿童与母亲角色短暂或永远分离,所造成的心理病理学问题
PART1 失落反应的观察、概念与争议
第1章 失落造成的创伤
联结不同时期遭遇失落所造成的创伤
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哀伤特征
「年幼儿童是否会有哀悼情绪」之争议
疏离阶段:分离后,孩子再次见到母亲的反应
第2章 失落与哀悼在心理病理学中的地位
临床传统如何理解病理性哀悼与健康哀悼
何谓健康哀悼,以及何谓病理性哀悼过程
为什么不同个体,在面临失落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第3章 依恋理论的概念框架
依恋理论:有别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框架
压力源、压力状态和沮丧与依附行为的关联
第4章 人类讯息处理方法到防卫现象
全新的研究方法,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来看防卫现象
感官讯息在进一步处理前,必须经过讯息排除
个体接收讯息后,阈下知觉和知觉防卫如何运作
防卫性排除可能会出现的阶段
自我还是多个自我:如何完整理解「自我」的概念
防卫性排除所造成的多样化现象
促发防卫性排除的情况
防卫性排除:适应性还是非适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