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生命 善待自己
副标题:无
作者: 沈明明
内容简介:
1.奉献是索取的另一种说法
如果真正掀开生活的盖头,人们可能大吃一惊:奉献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索取,放弃本来就是收获,利他原来也是利己!究竟利己还是利他才是人的本性,曾经是人类思想史长期争执不休的话题,双方各执一端,都可以列举无穷无尽的例证。两千多年前发生在儒家内部的那场论战就是一个缩影。
孟子试图区别人的两重属性,首先,他肯定了人要吃、要喝、要生存等等要求的合理性,不过他将这一切解释为人的动物本能;话锋一转,孟子又将人性认定为“良心”,这是一种摆脱了人的动物性的新的属性,是构成人的必备要件,如“礼让之心”、“恻隐之心”等等。
换句话说,在孟子的眼中,不是“索取”,而应当是“奉献”才是人性的基本倾向。为证明“恻隐之心”是人性的一个基本属性和与生俱来的本能,他举例说,年幼的孩子在水井边上玩耍,眼看着他马上要掉到水井里去,你会袖手旁观吗?不会,你的第一反应是冲上去,把孩子拽住。你的这一“反应”是本能,绝无功利要求,不是为了讨好、巴结孩子的父母,不是想到领取见义勇为的奖赏。“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正是孟子思想的通俗化教育。人之“初”中的“初”,不是从年龄意义上说的,而是从人的“根本”意义上说的。
同样是儒家道统的传人,荀子关于人性的看法则大相径庭。他认为,人本性在于“索取”。从娘肚子掉下来起,人就以衣食住行等为第一要务。人的一生中,尽管需要会发生某些量的意义上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需要的实现、欲望的满足是永恒的主题,是人生活的动力和目标。人们所谓的战天斗地、挥汗如雨、“制天命以用之”的各种感人肺腑的恢弘场景,在荀子的眼中,不过是一群自私利己的生命为一己私利而忙碌奔波罢了!
在西方的思想史上,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性恶论”,几乎毫无异议地占据上风,即便事实上存在着古代雅典哲学“性善论”的思想开端。伊壁鸠鲁、马基耶维里、霍布斯、叔本华、尼采等杰出
目录预览:
善待生命 善待自己
封面
扉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