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

admin 2023年06月10日 176次浏览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

副标题:无

作者: [美]孔飞力

内容简介:

前言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是美国哈佛大学孔飞力(Philip A.Kuhn)教授的力作。孔飞力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清史的著名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多次来中国访问、研究,是中国同行熟悉的朋友。

本书研究中国晚清时期的团练、地方武装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它利用了大量的地方志和其他中文资料,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是美国研究中国史的杰出著作之一。刘广京教授以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已出版中译本)和孔飞力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两书为例,称誉这两位作者是美国六七十年代深入探讨社会史动态的最杰出的史家(刘广京:《30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趋势》,见《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本书认为,中国有“民兵”思想的悠久历史,但明、清时代的制度已基本上体现了士兵和平民的分离。1796年开始白莲教造反,正规的军事机构和力量无以对付,驱使官员们寻求辅助的办法,地方性的团练武装应运而起。这时期的团练仍在国家监督之下,对王朝的军事制度并无直接影响,但对以后太平天国时期的地方军事化起着先导的作用。

本书以主要篇幅讨论19世纪中叶起出现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地方武装问题,着重研究由正统的名流——绅士创办的各类团练的形式、规模、财政基础、同氏族的关系,尤其是同官方的官僚政治制度如保甲、里甲、地方治安和征税网络之间的关系问题。又以江忠源、胡林翼、曾国藩、刘于浔等人为对付太平天国和其他造反事件而创建各类地方武装为例,对上述这些问题作了详尽具体的分析。在这些正统的地方武力之外,本书还探讨了各种形式的异端地方武装,如村社武装、“股匪”、“堂匪”等的兴起、同正统武装的异同、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化等问题,展示了晚清地方军事化的广泛普遍和复杂情景。

作者极为重

目录预览: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修订版)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
前言
最新中文版序言
平装本序言
第一章 地方民兵和传统国家
第一节 近代史的时限
第二节 国家民兵制度的历史重要性
第一节 白莲教叛乱期间的地方管理问题
第二节 太平天国叛乱前夕的清代民兵政策
第三章 中国南部和中部地方武装的结构
第一节 地方组织的规模
第二节 地方组织的原则
第三节 团与官僚政治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叛乱的发生和正统名流的组建武装
第一节 从地方防御到帝国的防御:江忠源
第二节 胡林翼创建“亲兵”
第三节 曾国藩和湘军
第四节 刘于浔和南昌防御
第五章 军事化的对应等级组织
第一节 正统的和异端的等级组织
........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