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副标题:无
作者: 51epub.com
内容简介:
代序重建对话的精神
在伦敦一家半地下的旧书店,我买到了这本《为了以色列的未来》(For the Future of Israel),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与罗伯特·利特尔(Robert Littell)的对话录,前者是备受尊敬的前总理,中东和谈的主要倡导者,后者是前新闻记者,还是一位间谍小说家。
尽管书页有少许残破,封面的蓝色还有些褪色,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它。那该是2002年左右,我正挣扎于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如何与一个陌生人进行一场对话。
法拉奇、华莱士激起我的赞叹与敬畏,却无法追随。他们将谈话对象逼迫至角落,令他们作出回应。这种极端情况,可能剥去一个大人物的伪装与谎言,呈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但它太像一场舞台剧,太过浓缩,兴奋得上头。
佩雷斯的对话录,提供了另一个维度。从童年成长到参与以色列建国,再到六日战争与中东和谈,他谈论童年的记忆,影响个人的作家,卷入政治的历程,重大决策的内幕。这是我渴望的那种对话,提问朴素却精确,回答高度个人化又极富延展性,它既镶嵌进具体历史情境又随时会通向一个意外的方向。它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两年后,我前往耶路撒冷,随手带着这本书。置身于起伏的老城、错乱的街巷中时,我想起了佩雷斯的叙述,那些私人感受、历史洞察似乎弥漫开来,附着在台阶与窗棂上,似乎也在与此刻的我对话。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期望这种对话形式也在中文世界繁盛。中国社会四十年来的巨大转型,各个领域涌现出杰出、极富性格的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知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又付出了何种代价。
很可惜,这一对话形态从未生根。人们急于向前奔,无暇审视来时路,人们也安于种种陈词滥调,在喧哗的众声中发出更大的声响,鲜少去辨析自己更敏感、更独特的声音。这不仅需要一个诚实、丰沛的谈话者,也需要一个敏锐、耐心的提问者。他们穿梭于
目录预览: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从个人经历切入,回应当下年轻人的精神困境,追索80年代、阶层流动、大学教育、民族与民粹、中国意识等社会议题的新答案】
书名页
版权页
代序 重建对话的精神
目录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北京访谈 2018.3
访谈之前
童年图景
80年代
北大青年的焦虑
研究“浙江村”
年轻人之丧
边缘与中心
个人危机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用80年代来批判80年代
什么是批判
理解的学问
牛津访谈 2018.8
访谈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