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金融学
;
副标题:无;
作者: 黄达;
内容简介:
市场经济要求信用秩序
作为借贷行为的信用,包含守信与失信两个侧面。借贷双方彼此遵守信用行为依以建立的契约,是守信;借贷双方或任何一方不遵守信用行为依以建立的契约,是失信。
失信并不等于蓄意赖账,蓄意赖账只是失信行为中的一种。种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比如农民借来粮食种田,一场天灾造成颗粒无收,失信不可避免。
就经济过程中所有信用行为的整体来看,守信与失信这两个侧面总是相互伴随而存在的。守信是信用范畴的支撑;如果失信行为持续地、大量地存在,必然威胁信用范畴本身的存在。
伴随着失信威胁的存在,经济生活本身也同时发展了应对失信、维护守信的机制。守信的社会基础是道德规范;而作为经济范畴的信用,就其本身来看,核心是经济利益的权衡。在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发展之前,信用契约的成立,依据的是相互的全面了解。还本付息的履行有长远经济利益的约束,那就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同时也有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所要求的声誉约束。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信用联系方式不断增多、信用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交易活动越来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又使得借贷双方日益难以相互直接了解。单纯的道德约束在违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逐渐显得软弱无力;守信与失信的选择日益取决于利益约束机制之下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这就要求在信用领域建立制度化的约束机制。比如建立企业资信调查和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系统,确立从业资格中的严格信誉条件,完善约束信用经济行为的法制建设等等。同时,环绕着借贷关系,还形成了种种分散风险的机制。
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失信行为,因而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秩序,也就是人们呼吁的“重建诚信”,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目录预览: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金融学(第3版)
版权信息
目录
第三版精编版说明
第一版主编的话
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初识货币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
货币流通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货币并非开天辟地就已存在
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币材
铸币
中国早期用纸做的货币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
计算机的运用与无现金社会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货币单位
货币购买力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流通中的货币和货币需求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职能、汇率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从职能视角的货币界说
一般等价物
........